中国氢能网

汽车智能化利好频频产业政策天平向数字经济倾斜-全球产业趋势周报(0731)

编辑:中国氢能网

汽车智能化利好频频产业政策天平向数字经济倾斜-全球产业趋势周报(0731),

氢能叉车,氢能汽车评测,氢能乘用车龙头  近期市场交易热点主要围绕金融和新能源整车相关投资机会。产业趋势上,汽车智能化利好频频,产业链有望跑出发展“加速度”。政策端则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能源电力,聚焦政策确定性高的赛道。

  【市场交易热点】近期市场交易热点主要围绕金融、新能源整车相关投资机会。热点一:金融。七月政治局定调资本市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资本市场有望再度迎来政策支持的发力周期。热点二:新能源整车。大众、奥迪反向“合资”小鹏、上汽,国内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优势凸显,拉动新能源整车板块走强。

  【全球产业趋势】汽车智能化利好频频,产业链有望跑出发展“加速度”。进入2023年后,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0%,且正处于稳步爬升中,为汽车智能化构筑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整体产业链利好频频,车联网标准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汽车网联规范化发展;大众、小鹏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智能车行业进入“竞争中融合、融合中竞争”生态模式;TSN发展和多模态大模型突破加速端到端驾驶落地,增加自动驾驶可选技术路线,汽车智能化发展再提速。预计汽车智能化将全面进入“5-10”阶段,建议关注ADAS、HUD等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投资机会。

  【重要资讯】大众/小鹏:7月26日,大众汽车宣布和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以7亿美元参股小鹏汽车,两者合作的首款车型将基于小鹏G9的电动车平台和软件联合开发。美光:7月26日,美光宣布推出业界首款8层24GB HBM3 Gen2内存芯片,其为HBM3的下一代产品,采用1β工艺节点,目前24GB HBM3 Gen2内存已经出样给客户。

  【短期产业趋势关注及建议】从短期角度,8月需要重点关注五大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集成电路(存储、封测、材料)、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整车、电池)、AI+(应用、算法、算力)、新能源新技术(N型组件、复合集流体)。

  【中长期产业趋势关注及建议】从中长期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全球重视下碳中和全产业链崛起(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电动化智能化大趋势下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增加,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自主可控等产业趋势。

  【全球股市表现】上周全球股市涨多跌少,产业方面,上周A股涨幅较高的产业指数为:保险精选、证券精选、房地产精选。板块方面,房地产、金融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公共事业板块表现相对较差。分别统计过去一周大涨和领跌的2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信息技术行业涨跌分化较为严重。

  注:本文所涉及个股均为列示或者代表与相关产业链有关联,不代表个股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招商行业研究观点,具体个股推荐请以招商各行业研究组推荐为准。

  七月政治局定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七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随后监管部门、市场主体对此深入探讨,并进一步开展部署。7月24日至25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提出要更好落实活跃资本市场政策,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且预计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日前证监会召集了几家头部券商,就“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广泛征求了意见。正如《政策转暖,成长为先——A股2023年8月观点及配置建议》指出的,我们认为,后续针对资本市场投资端的一系列政策有望推出,需引起足够重视,资本市场再度迎来政策支持的发力周期。因此,可关注金融领域的相关投资机会。

  大众、奥迪反向“合资”小鹏、上汽,国内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优势凸显,拉动新能源整车板块走强。7月26日,大众和小鹏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同时奥迪与其中国合资伙伴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深化现有合作。据悉,大众和小鹏、奥迪和上汽的合作中,均计划面向中国市场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此次反向“合资”的开展,意味着国内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优势地位得到认可,同样意味着海外传统车企对于弥补智能化、电动化短板的迫切期望。根据乘联会7月估计,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约35.8%,而2023年来,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频出,伴随政策红利释放,我们对新能源整车持乐观态度。

  3、主题与产业趋势变化:汽车智能化利好频频,产业链有望跑出发展“加速度”

  新能源汽车30%渗透率构筑汽车智能化基础,汽车智能化进入“5-10”阶段。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只有4.7%,受政府补贴政策和市场需求提升驱动,以2020年为拐点,渗透率迅速攀升至2022年的25.6%,2023年6月已经达到35.1%。如果说2019-2022年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是汽车智能化的“1-5”阶段,那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0%和车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这预示着汽车智能化进入“5-10”阶段。

  政策端,车联网标准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汽车网联规范化发展。目前,我国智能汽车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各地无人驾驶商业化试点陆续落地,大模型突破接入为汽车“增智”,汽车智能化产业发展兴兴向荣。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配套制度发挥“环境清洗剂”功效,亦离不开配套制度不断更新发展,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征和新需求。7月26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提出2025年、2030年两个阶段的标准体系建设目标。新文件是对2018版的继承、延伸和完善,将更好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车联网规范化发展。

  商业端,大众、小鹏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智能车行业进入“竞争中融合、融合中竞争”生态模式。7月26日,大众汽车宣布和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以7亿美元参股小鹏汽车。双方的合作中,小鹏汽车将贡献整车平台以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大众汽车则提供全球领先的工程和供应链的能力。这一次合作意味着我国造车新势力具有比较优势,实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来看,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在汽车智能化产业链布局上各有优势,双方的合作有利于传统制造、智能化方面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推动智能车更好降本量产和更高阶智能化的实现。这也意味着智能车行业“单打独斗”的竞争模式,或被“竞争中融合、融合中竞争”模式所取代。

  技术端,TSN发展和多模态大模型突破加速端到端驾驶落地,增加自动驾驶可选技术路线。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特斯拉计划在其全自动驾驶(FSD)Beta v12中使用端到端人工智能更新其全自动驾驶包,将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对自动驾驶行业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国内,CVPR 2023中,商汤科技及联合实验室提出业内首个感知决策一体化的自动驾驶通用大模型——UniAD。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表示,UniAD是业内首个感知决策一体化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且整体系统和性能取得大幅提升。而近来时间敏感网络(TSN)的发展与多模态大模型的突破将加速端到端驾驶的落地,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智能汽车可靠性。

  智能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石,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智能驾驶的核心载体,目前ADAS正向主流消费区间扩张,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座舱实现智能汽车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要素,智能座舱渗透率加速提升,且逐渐向低价格带区间渗透,叠加国内供应商市场份额上行,智能座舱规模上车并不遥远。伴随汽车智能化势不可挡,全产业链市场规模广阔,建议关注ADAS、智能座舱等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投资机会。

  上周数字经济板块迎来了重要的边际变化。一方面,7月政治局会议继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再提数字经济。另一方面,上周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刘烈宏担任国家数据局首任局长。再结合近期一系列数字经济政策频出,我们认为产业端政策正在向数字经济倾斜,从政策出台情况和政治局通稿行文来看,建议重点关注产业数字化(智能车),数据要素以及信创板块。

  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继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再次提到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具体包括四大部分:1)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行业;2)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包括车联网、智能制造等;3)数字化治理,包括数字化公共服务等;4)数据价值化,即数据要素,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

  本次数字经济的提法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因此,建议首要关注产业数字化的进展,具体来看,重点关注智能汽车的进展。6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长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组织开展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将支持L3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7月26日,工信部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因此,期待后续更多利好智能汽车发展的政策出台。

  六月下旬开始,数据要素进展迅猛,各地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有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取得实质性发展,叠加7月政治局会议再提数字经济,建议重点关注。

  6月21日:根据上海证券报消息,近期,两部门已就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与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信息共享的协议向各省级医保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表明从顶层设计层面上,正进一步落地关于医保数据要素治理的相关事项。

  2)人民网·人民数据面向全国正式发放数据要素市场“三证”,解决数据确权流通问题先行先试

  7月11日,由人民网·人民数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针对数据要素市场打造的“数据资源持有权证书”“数据加工使用权证书”“数据产品经营权证书”(三证)正式面向全国发放。

  我们分析,人民网推出“三证”主要1)为了落实“数据二十条”中提到的“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旨在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2)为了解决当前数据确权制度下数据流通的问题。目前数据确权主要由各地的数据交易所主导,但无法实现跨区确认。人民网的数据确权具有跨区域性,能够一定程度的解决当前数据确权流通的问题。

  3)《长沙市政务数据运营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了数据运营收益分配纳入财政

  7月13日,长沙市发布关于向社会征求《长沙市政务数据运营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提出“明确数据运营相关工作职责定位、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加强数据运营的过程管理,挖掘数据价值,增加财政收入反哺智慧城市建设,确保数据安全、合规使用”,明确了数据运营收益分配纳入财政。

  7月21日,广州发布《广州市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共9章55条,涉及数据权益、数据流通、跨境流动、数据安全及争议解决等内容。其中,《条例》提出鼓励企业将数据资源纳入企业财务报表,规范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强化数据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此举有望推动数据要素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体系。

  7月28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任命刘烈宏为国家数据局首任局长。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本次首任数据局局长人选确定,后续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有望加速布局。

  7月28日,中国信息安全评测中心发布《安全可靠测评工作指南(试行)》,信创板块再迎政策催化。。《工作指南》主要面向计算机终端和服务器搭载的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等基础软硬件产品,通过对产品及其研发单位的核心技术、安全保障、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评估,评定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对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保障、售后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性的综合度量和客观评价。其中提到,送测单位应为中国境内注册的实体。

  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将发表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指出,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

  我们在8月的策略月报《政策转暖,成长为先——A股23年8月观点及配置建议》中,提出需要重点关注五大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集成电路(存储、封测、材料)、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整车、电池)、AI+(应用、算法、算力)、新能源新技术(N型组件、复合集流体)。

  从中长期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全球重视下碳中和全产业链崛起(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电动化智能化大趋势下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增加,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自主可控等产业趋势。

  上周全球股市涨多跌少,其中房地产、金融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公共事业板块表现相对较差。

  具体来看,美股方面,电信服务板块表现较好,公共事业、房地产板块表现相对较差,联储7月FOMC决议如期加息25个基点、基准利率升至5.25%-5.5%区间。欧股方面,材料、信息技术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医疗保健、公共事业板块表现相对较差,欧盟《芯片法案》获批,欧盟拟调动430亿欧元公共和私人投资,目标到2030年将欧盟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到20%。英国股市方面,工业、电信服务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公共事业、能源板块表现较差。日本股市方面,金融、能源板块表现相对较好,电信服务、日常消费板块表现相对较差。港股普涨,房地产、可选消费板块涨幅较大,能源板块为少数下跌板块。A股普涨,房地产、金融板块表现相对较好,信息技术、公共事业板块表现相对较差。

  分别统计过去一周大涨和领跌的2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信息技术行业涨跌分化较为严重。

  【台积电】7月28日,据台媒报道,台积电全球研发中心7月28日启用。台积电创始人表示,台积电一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8%,已维持20多年,目前一年研发费用达55亿美元,高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全年预算20亿美元。台积电董事长在研发中心启用典礼上表示,台积电正在探索2纳米甚至1.4纳米以下更先进制程技术,布局包括量子运算等高阶技术。

  【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7月28日,First Solar宣布,计划斥资11亿美元建造第五家美国工厂,以满足美国太阳能组件的旺盛需求。这也是First Solar在过去一年中第二次宣布大幅扩大本土产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