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重磅利好落地!万亿氢能产业“呼之欲出”?,
芜湖氢能企业,投资氢能产业,氢能能源专业 11月7日,从湖北省发改委官网获悉,湖北省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集成各级财政资金、省预算内投资资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对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的重点环节给予支持,真金白银补到关键处,力度和覆盖面并不会弱于相关省市已出台的政策。
举例而言,在支持产业投资方面,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引进氢能产业项目,按建设有效期内企业实施该项目银行贷款实际支付利息的50%予以贴息,单个项目年度贴息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可连续贴息3年;对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氢能产业技改投资项目,按照项目生产性设备投资的8%予以支持,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低100万元,最高1000万元。
其实,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能源行业转型势在必行,氢能源凭借零污染、能量高、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等优点,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支持其发展。
国家层面,自2016年开始,我国便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有序加码;直至2022年3月份,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正式出台。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年—2035年)》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预计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达到10-2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地方政府先后制定了具体发展目标,相关指导方针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截至目前,除湖北外,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20多个省(区、市)均已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共计200余份。
据高工氢电统计,上半年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国电投、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至少有16家央企公布了氢能产业布局,而上半年国内落地的制氢项目已有18个,其中化工副产氢项目9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9个。
近日,京城机电和化工集团两家市属国企签约,合资成立华腾京研公司,拟联手攻关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很显然,在产业规划发展大力支持下,氢能源产业链步入蓬勃发展期。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制氢和中游储氢技术等方面也已领先全球。
另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披露,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也延续高增长态势。2022年9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3辆和202辆,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6.8%。1至9月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3倍。
川财证券指出,在各地政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交付、投运迎来密集期,2022年第三季度共计1346辆燃料电池汽车交付使用,其中五大示范城市群共投放超1000辆。整车作为现阶段氢能应用中较为成熟的领域,其产业效应正逐步显现。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由于目前氢能产业链尚处发展初期,绝大多数业务涉足氢能产业链的上市企业,氢能项目尚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公司的主营业务并非为氢能相关的业务。
例如,以下根据同花顺提供的氢能源板块提供的成分股业绩进行分析,在年内业绩盈利排名中,拥有氢能一体化的中国石化,主营收入并非氢能,而是石油相关的产品。
据悉,中国石化在氢能领域有着丰富的产业经验和竞争优势,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打造涵盖氢能生产、氢能移动、氢能科技、氢能投资在内的氢能一体化协同运营模式,构建自有的氢能生产、提纯、运输和销售全流程产业链。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178家氢能上市企业中,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盈利的公司达155家,占比达到87%。其中,中国石化以566.6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拔得头筹。在2022年前三季度中,中国石化并未单独披露氢能相关的业务收入贡献,仅有氢能源相关投资进展。
虽然中国石化没有披露氢能相关收入情况,但经过财华社筛查发现,排名靠后的雄韬股份、美锦能源等氢能源概念股,随着氢能项目推进,氢能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公司也逐步披露氢能业务商业化进展及结果。
以雄韬股份为例,公司当前横跨铅酸电池、锂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三大类电池系统,重点布局氢燃料电池,在深圳、武汉、广州等地投资设立子公司推进氢能产业,现拥有标准实验与检测中心4座,直接投资产业链企业9家,合作产业内研究机构5家,参与研制多款氢燃料电池整车,拥有70余项氢燃料电池整车公告。
就于近日,雄韬股份还发布关于签订氢燃料电池电堆销售合同的公告,子公司与深科鹏沃签订了《氢燃料电池电堆销售合同》,合同金额为人民币796万元。
在2022年上半年财报中,雄韬股份的燃料电池收入为4466万元,同比增长64.23%,约占总收入比重为0.12%。
此外,美锦能源、凯美特气、雪人股份等氢能源概念也在年内披露的氢能源相关业务进展及商业化结果。
综上可见,氢能源在下游交通领域的商业模式应用较为明晰的背景下,涉及燃料电池、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尚能保持盈利且持续向好,但对涉足上游制氢等环节的企业影响甚微,所能贡献的盈利尚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