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万亿城市的下一个风口山东为青岛“量身定制”目标西海岸加速推进试点

编辑:中国氢能网

万亿城市的下一个风口山东为青岛“量身定制”目标西海岸加速推进试点,

万亿城市的下一个风口山东为青岛“量身定制”目标西海岸加速推进试点

氢能车辆量产,氢能汽车 铂,最新氢能车  【青岛广电·回澜听涛·12月24日讯】争做“双碳”优等生,山东再出部署。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就做好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从12个方面作出31条措施安排。

  按照预期,到2025年,山东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 年下降14.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3%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等。

  对于经济大省山东来说,“双碳”既是万亿机遇,也是国家任务。实现“双碳”目标,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这场变革的理解越透彻,路线图就越清晰,对什么是当下要做的、什么是要持续推进的,就会有更加明确的判断。

  支持青岛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可以说从“面”到“点”,为青岛“量身定制”工作。

  就在不久前,青岛刚刚出台全国首个“双碳”地方标准体系——《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收录“双碳”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5098条,为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有基础、设保障、立目标,朝向2023、服务全国全省大局,青岛“双碳”行动亟待提速。

  对于制造立市、制造强市的青岛而言,其中相关提法就是“低碳发展路径”的探索方向: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氢能及储能、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从产业调整看,青岛厘定的24条重点产业链,皆有相关布局。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这不仅是青岛切入汽车产业的关键突破口,同时也是“双碳”引领能源转型投资、激发工业创新投资过程中一条长期热门赛道。眼下,低调的“汽车城”青岛依然盘下了不错的家底:聚集了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奇瑞、华人运通等7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及国轩电池、力神电池、特锐德电气等近20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

  此外,氢能及储能作为青岛重点布局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也有非常明确且细化的发展目标。据《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到2025年,青岛将培育超过10家氢能相关企业,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从工业互联网建设的角度看,青岛更是领先优势明显。这个坚实的数字底座,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深刻诠释了“节能增效”的绿色发展内涵。换言之,数字化转型必然带来产业链、供应链降碳,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升。

  数智车间就是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在青岛啤酒智慧产业园智慧工厂,生产流程已实现全面数字化再造。如,工厂里的水表、电表、气表每一次“脉搏”,都会被系统及时记录,不仅可以真实了解生产能耗状态,还能帮助指导工厂用能“避峰就谷”,节省成本。

  截至目前,青岛在重点行业已累计建成52家智能工厂、146家数字化车间、350个自动化生产线 ; ; ;

  所谓“气候投资”,就是要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本质上说,这是将环境问题与金融直接挂钩,也是助推绿色金融实现的又一突破口。

  其实早在2019年,国家层面就已经启动了相关试点的推进工作。今年8月,九部委联合发布

  ,确定了全国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名单,西海岸新区位列其中,也是山东省首个且是唯一一个气候投资试点。目前,新区已将43个项目纳入了《新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初步)》,并将其中10个项目上报至生态环境部;同时,与山东发展投资集团达成了战略协议,计划利用绿色基金支持新区项目建设。

  而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强烈意愿下,西海岸正不断加强与金融、银行业机构的合作,依托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积极筹建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引进35支总规模达435亿元的基金,可投向生态环保、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绿化和风沙治理、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低碳交通等绿色产业。截至今年9月,全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77.54亿元,同比增长92.52%。

  如“双碳赛道”上氢能源领军者——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今年已多次获得绿色贷款。相较于普通贷款,绿色贷款融资成本更低、融资规模更大。简言之,“低息生金”,以杠杆撬动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面经略海洋的发展战略下,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和蓝色经济的发展也有诸多契合点。而这也是新区下一步试点工作发力的重要方向——突出海洋特色,从海洋产业中遴选低碳项目大力扶持。

  科技,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若干措施》提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制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示范工程。这其中,智库、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不容忽视,其孵化产业战略机遇的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今年11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与北交所上市公司龙竹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

  三大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在大众认知里,“竹子”的低碳环保更多见于日常生活,而产业裂变的机遇恰恰蕴藏在“新”用之中——竹基新材料可在地铁、高铁、新能源汽车、建筑业、康养产业等多领域应用,而在这个开发新型节能和新能源材料的攻关进程中,无论是共性关键技术、还是应用开发技术都离不开创新。

  此外,《若干措施》中还对“低碳高效交通建设”着墨颇多,这一点也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一脉相承——

  作为城镇化重要领域的轨道交通建设,恰是“节能低碳”的集中发力点。按照《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青岛力争成为全国绿色交通先行者;2028年,跻身国内绿色城轨第一梯队;2050年,全面完成绿色转型,提前高水平达成近零排放的绿色城轨。

  这样的目标,是有坚实的数据做支撑的。2021年,青岛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2015年增加了0.74公里,平均出行时耗则减少了4.5分钟左右。与此相应,自地铁开通以来累计减少近13万吨碳排量,相当于350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量。

  随着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陆续铺开,青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正加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