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科学研究余杭氢能企业

编辑:中国氢能网

科学研究余杭氢能企业,

余杭氢能企业,氢能产业的不足,嘉善 氢能产业  氢能具有热值高、燃烧产物洁净无污染和来源广泛等优点,是人类理想的二次能源载体。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年)》中提出,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大规模氢的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实现加氢站现场储氢、制氢模式的推广应用,是开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电能也是一种经济、实用、清洁且容易控制和转换的能源形态,其输送与转换的理想载体是二次电池。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以其清洁高效、质量轻、容量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移动电源。随着电动车等大型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迫切需求开发高比能量、长寿命、低成本二次电池。面向“本团队以能源重大需求、原始创新和多学科交叉为导向,重点开展金属基氢能、电能高效转换与存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团队成立于2003年,是我省较早开展氢能与电化学研究的团队之一,入选首批优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目前成员11人,其中教授4人(博导3人)、资格教授2人、资格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2人;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省高校杰青1人、省优青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承担国家/省部等科研任务50余项,累计经费近2000万元;其中主持863计划1项、国*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项。在Acta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Sci.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00篇,授权专利20项,转让5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博士后,日本九州大学访问教授,安徽省高校杰青、青年皖江学者、省优青、省高水平导师。

  主要从事新一代氢能与储能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在金属基材料微结构与固态储氢、储电、离子输运的构效关系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合子课题、省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等15项。在Acta Mater., Adv. Sci., EEM, Smal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受邀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12次并担任分会主席3次,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授权发明专利3项、欧洲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氢气储存和输运》。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 NEDO研究员;首批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第四届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视学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团队创始人。

  长期从事高性能固体储氢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在晶体结构设计、解析方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央企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目7项。在Acta Mater.、Scripta Mater.、Inorg. Chem.等材料、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委员,安徽省第八届金属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高容量固体储氢材料、高效制氢技术、纳米多孔金属以及能源转换与储存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课题副组长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FM、ACB、Chemical Communications、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30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

  教授、博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市技术研发顾问团成员,马鞍山市“服务企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一直从事高性能固体储氢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面上项目、工信部等部委委托项目以及马鞍山市战略新兴科技计划项目,主持完成大中型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和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已在J. Mater. Chem. A, Materials & Design, Int. J. Hydrogen Energ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

  博士、资格教授,2016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师从谢佳教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

  从事锂金属负极保护和新型电解液开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科技部青年“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为创新研究计划等项目。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Energy Storage Mater.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际PCT专利1项。

  博士、资格教授,202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师从支春义教授(香港青年科学院青年院士)。

  博士,资格副教授,2020年6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师从张宇民教授。

  主要从事计算材料学研究,包括低维材料催化结构设计与性质计算,太阳能电池材料界面态调控等。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Nanoscal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

  博士,资格副教授,2018年1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师从张海民研究员(中科院人才计划)。

  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性能及其在电化学能源转换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如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电催化氮还原合成氨以及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等)。在J. Mater. Chem. A, J. Colloid Inter. Sci., Chem. Eng. J.,化工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0篇,通讯作者论文4篇;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以及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近年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主持省级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

  博士、高级实验师,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斩获特等奖、一等奖等10余项,以副主编参与出版实验教材1部。承担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以及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的课程讲授,协作负责本团队的实验室管理。

  主要从事高性能钢铁材料和储氢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联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3项,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校实验开发基金3项,并在J. Mater. Chem. A, J. Mag. Alloys, J. Phys. D,物理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

  博士、高级实验师,201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指导材料学综合实验,协作负责本团队的仪器维护。

  主要从事NASICON型钠离子电池材料研究,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在J. Mater. Chem. A, Nanoscale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5]一种硼氢化锂/碱金属铝氢化物/碳化钙复合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 ZL 0.2.

  [10]双相含Mg高熵半硬磁合金粉体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 ZL 1.X.

  [11]单相含Mg高熵耐腐蚀合金粉末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 ZL 8.7.

  [2]全国氢能博士生论坛——最佳口头报告奖:陈子亮(2015)、许晨(2018);最佳墙报奖:李璕琭(2017)、方亮(2019);

  [1]已毕业研究生:杨伟民、赵贵培、王常春、刘玉洁等60人;已毕业博士:李殿凯、丁晓丽;

  [3]在读硕士生:钱凯、胡朝东、沈慧、徐浩、解晨、杨国雨、张坤、李晨、莫季生、郑慧、张响响、刘瑞、曹子傲、戴青鹏、谭德柱、李梦月、秦智康…

  联系人:李永涛;E-mail:.cn;欢迎杰出人才、优秀学生,加入团队工作或继续深造!(长期有效)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1530号 邮编:243032 TEL 研究生招生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