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打造氢能产业聚集区 安徽如何平步上“氢”云

编辑:中国氢能网

打造氢能产业聚集区 安徽如何平步上“氢”云,

嘉善 氢能产业,沈阳 氢能产业,陕西省氢能企业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能源利用正朝着绿色、清洁的方向发展。氢能在使用过程中的产物是水,能够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中被寄予厚望。

  由于我国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石化能源供给存在结构风险,发展氢能成为实现能源战略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经之路。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氢能产业热度攀升,发展进入快车道,推进能源体系改革朝着“零碳电力+氢能”的方向发展。

  36氪安徽了解到,在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氢能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近年来,安徽多个城市布局氢能产业,安徽将如何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安徽氢能产业链上有哪些代表企业?

  氢能产业链条长,从上游氢气制取—储运—加注—能量转换—终端应用,涉及到能源、化工、交通等多个行业。

  化石能源制氢的特点是流程长、投资高,运行相对复杂,同时原料相对便宜,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化石能源制氢是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工业副产制氢是将富含氢气的工业尾气作为原料,采用变压吸附法(PSA法)回收提纯。其最大优势在于几乎无需额外的资本投入和化石原料投入,所获氢气在成本和减排方面有显著优势。水电解制氢工艺简单、无污染、氢气产品纯度高,但由于成本高、耗电量大、暂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可能。

  目前,在主流制氢方法中,煤气化制氢的成本最低,而电解水制氢成本远高于化石燃料。国际主流的制氢技术是天然气制氢,我国则以煤制氢为主。

  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具有技术难度低、初始投资成本低的优势,是目前车用储氢主要采用的方法;低温液态储氢在全球的加氢站中有较大范围应用,但由于受技术成本及相关法规所限,国内的应用基本仅限于航空领域。低温液态储氢或将在未来与高压气态储氢互补共存发展。化学储氢主要包括金属氢化物储氢、吸附储氢(氢化物/液体有机氢载体(LOHC))等,目前国内相关技术实现产业化极少,基本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

  据统计,截至2022年10月31日,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96座,约占全球数量的40%,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加氢站建设已覆盖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总体呈现围绕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聚集性分布。

  氢能的下游应用市场广阔,主要有工业、交通、储能三大场景。其中交通领域的氢燃料电池车将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的特点,氢燃料电池车在续驶里程、加氢时间、驾驶舒适性均可与燃油车接近。目前,氢燃料电池车必须解决购置和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经济性是能否大规模发展的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 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19%,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

  目前,国内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据36氪安徽了解,截止目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涉氢政策。

  今年11月,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安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技术路径、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到2025年,力争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达到10000台/年,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5000辆/年,加氢站数量达到30座,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力争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30000台/年,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超过20000辆/年,加氢站数量超过120座,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到2035年,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氢能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集聚发展高地。

  在空间布局上,安徽将在省内率先形成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包括合肥、六安、芜湖、淮北、铜陵、马鞍山、阜阳和滁州,重点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以及示范应用。值得关注的是,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将打造集科技研发、装备制造、检测检验、商业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聚集区,在合肥市建设“氢能高科技产业园”、“氢社会体验园”等氢能园区。

  为充分发挥示范城市群引领及示范作用,安徽将带动、促进两翼地区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走廊的建设。其中,“两翼地区”中北翼包括亳州、宿州、蚌埠、淮南,将依托当地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等规模化制氢产业,兼顾储氢、运氢技术的研发和装备制造,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稳定、低成本的氢气来源。南翼包括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将适度发展工业副产制氢。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研究开通氢能旅游专线,推广燃料电池城际客车,进行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在景区的示范应用,着力打造绿色氢能旅游示范区。

  《规划》部署了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产业创新提升工程、氢能装备壮大工程、产业链条培育工程、示范应用推进工程、基础设施保障工程、配套体系建设工程、公众宣传教育工程共6大重点任务。其中,示范应用推进工程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5个以上制氢提纯+碳捕捉示范项目,建设3个以上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开展不少于1项风光储氢研一体化示范。

  《规划》支持合肥、芜湖、六安、阜阳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燃料电池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营。在铜陵、芜湖、马鞍山、六安、淮南、蚌埠等沿江、沿淮城市,开展燃料电池船舶示范应用,开拓船用燃料电池市场空间。支持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智能化家用和公共建筑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等示范应用项目,鼓励探索利用燃料电池作为通信基站、医疗及公共事业部门等的备用电源。

  据中国氢能联盟,目前,安徽正加速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于政策方面,省级政策除《规划》外,《安徽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安徽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均将氢能列为重要发展领域。市级层面,六安市、淮北市、阜阳市、铜陵市和芜湖市均发布氢能专项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示范应用方面,目前六安市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30辆、4.5吨物流车3辆、3.5吨叉车5辆,芜湖市和马鞍山分别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30辆、14辆;六安市建成投运由国家电网、大化所、阳光电源、明天氢能等共同参与的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

  加氢站建设方面,安徽目前共建成9座加氢站,其中六安、芜湖、马鞍山均为2座,铜陵、滁州、合肥均为1座,9座加氢站中共7座投入运营。

  氢气的制取、储运、应用,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技术附加,这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不小的考验。业内人士告诉36氪安徽,安徽的氢能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氢能企业并未实现盈利,仍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36氪安徽梳理了安徽氢能产业链上的一些代表性企业。

  阳光氢能成立于2021年,位于安徽合肥,是最早推出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掌握电氢耦合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最早形成GW级别的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通过对材料、核心部件,到电解槽、气液分离纯化及电氢耦合系统的潜心研发,阳光氢能实现了制氢电源、动态响应性能、电流密度、综合电耗、多槽系统集成与运行优化等一系列难题的突破,形成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安徽六安,是一家燃料电池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燃料电池电堆与系统自主核心技术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内燃料电池领域唯一的衣宝廉院士工作站,并形成以中科院大化所、同济大学为技术来源的成建制一流研发团队,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国氢能源成立于2014年,位于安徽芜湖市,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氢、钒基贮氢合金储氢、氢气加注方法、风冷式低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燃料电动车动力总成及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潜心致力于氢能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在国内建立氢能源产业化示范运营基地。产品覆盖氢气制造、加氢站建设运营、公交车、出租车、政府用车的运营、氢能汽车核心部件的制造等。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环保部等单位重点推广的氢能源企业。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的发动机研发与制造企业,1998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主要经营业务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与销售。2021年,全柴动力拟用募资投入1亿元的“氢燃料电池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项目投入使用后形成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各20,000m2/年、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能2,000台套/ 年的生产能力。

  中钢天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是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8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19年4月,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钢集团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钢集团新型材料(浙江)有限公司签订《“氢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材料”项目合作协议》,约定就“氢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材料”产品技术的开发、工业化产品的设计、工业化应用示范工程的建立、相关市场的调研和开拓以及组建产业化经营实体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开展合作。2022年9月,中钢天源在回答投资者问时表示,公司氢燃料电池用石墨双极板材料项目已完成研发,下一步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化方案。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4年,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产销和服务于一体,涵盖汽车出行、金融服务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致力打造一个“全生态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综合性汽车服务平台。2019年,Ideanomics Inc.(IDEX)宣布与江淮汽车签订协议,江淮汽车将作为Ideanomics新成立的NEVC部门在中国和东盟地区的新能源商用车和燃料电池供应商。2022年,江淮汽车表示,江淮1卡已完成轻型商用车燃料电池专属底盘平台开发,正在进行各品系及各平台技术储备,4.5T氢燃料物流车、18T氢燃料中长途物流车将率先推出。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江汽集团公司,其前身淝河汽车制造厂,成立于1966年,是专业生产各类高中档、大中轻型客车及汽车零部件的上市公司,于1997年7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73,333万元。早在十年前,安凯客车对氢燃料电池客车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布局,如今已完成8米到12米氢燃料产品的系列化开发。车辆基于全承载结构平台打造,燃料电池系统高度集成,具备低氢耗、低成本、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势。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安徽芜湖。2005年,奇瑞联合同济大学对氢燃料电池进行相关研究;2010年,以东方之子为基础,奇瑞汽车开发了一辆代号为SQR7000的燃料电池轿车,成功上榜国家工信部《第210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2016年,奇瑞汽车率先开发基于艾瑞泽3增程式燃料电池汽车;2022年,奇瑞旗下的首款氢燃料汽车已经正式进入项目上报环节,这款车基于艾瑞泽5打造,车内搭载了两个容量为3.58公斤的储气罐,加一次氢气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整理/张雨薇 审核/子沐)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