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办访谈华北电力大学:新增我国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荆门氢能产业,氢能产业专家,氢能产业全景 华北电力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涉及29个专业(类),其中北京校部26个专业(类)、保定校区23个专业(类)。新增氢能科学与工程、网络与新媒体、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3个本科专业。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按照专业招生外,其他均按照大类招生。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本科招生按照华北电力大学(国标码10054)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国标码10079)分别录取。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
学校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60行列。
2022年学校新增了氢能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与新媒体3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氢能科学与工程为我国首个氢能专业。
“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在学校大电力学科体系支撑下,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为牵引,有机融合制氢模块(电化学、化工、材料)、氢储运模块(能动、物理、材料、机械)、氢安全模块(化工、控制、材料)、氢动力模块(能动、物理、电气)等多个氢能模块课程,开展全方位跨学科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安全转型,为我国氢能行业和能源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氢能科学与工程今年按照能源动力类(氢能)招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侧不足。学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既具备网络及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知识与活动能力,又熟悉网络及新媒体传播的政策法规的专业人才,能够充分适应融媒体环境中的各类内容创作与传播需求。
本专业面向国家集成电路行业的重大需求,尤其是电力系统行业相关集成电路及系统、大功率器件及封装等方面的需求。培养能在集成电路及集成系统及相关电子通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教育、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今年按照电子信息类招生。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仅在北京校部招生,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仅在保定校区招生,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两地均有设置。
学校拥有一大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依托优势专业,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逐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连续承担四个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构建由“基本实验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仿真实践模块、校外实践模块”等四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能源电力领域国际组织急需人才,202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后开始实施“本科生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在大一学年结束后全校统一选拔10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组建“国际化虚拟班”。利用20个选修学分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包括能源电力英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时间为两年半左右,学分修满后学校予以认定,认定合格者颁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业证书。学校与140多所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优先选派虚拟班学生出国交流、深造;同时在班内选拔优秀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岗位实习。
电气学院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级开始选拔成立了“本硕博贯通班”,录取学生按照本硕博贯通培养,学制为9年,最低学习年限8年。贯通班注重电气工程学科与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多学科的深层次交叉融合。课程上增加物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等交叉学科核心课程。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设立为期1个月的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及工程实践。选拔对象为电气类专业学生和院内外转专业学生,录取规模为40人/年。贯通班的保研率达到100%。
“吴仲华班”是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建于2018年9月,以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仲华先生的名字命名。吴仲华班本科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本校及工程热物理所各一名导师组成校内、校外双导师,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内部设有淘汰机制,实行本硕博贯通模式培养。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2018年起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班级采用导师制,配备了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项智能竞赛。自2021年起该班级变更为人工智能本硕贯通班,并设立淘汰机制,毕业生100%保送本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新世纪以来,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行业对核电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服务国家核电发展战略,针对当时我国核电工程教育存在的人才培养规模小、与实际需求脱节等瓶颈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于2005年创立了“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模式,并一直持续至今。该模式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目前已累计培养核电专门人才一千余名,开创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局面。
学校目前有与中广核、中核、华能的三个“订单+联合”培养班,学生大三就被企业预定,并签订预招聘的三方协议,成为了企业的准员工。学校基于校企协同的“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深受企业和社会的好评。
“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加分一加到底”、“不设专业级差”,即:学校录取和专业类安排以高考投档成绩为准,学校认可教育部和生源省市的各种投档加分政策。对于符合学校投档要求的考生,将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不设专业级差。考生所有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调剂,则调剂到未录满的专业类或尚有调剂计划的专业类。服从专业调剂,政审和体检合格,一般不退档。
学校以英语作为基础外语安排教学。招生专业类中,外国语言文学类限英语考生报考,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由于专业类培养与英语密切相关,建议非英语考生慎重报考。
学校招收考生体检按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及相关补充规定执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工智能、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网络与新媒体、产品设计专业不适宜辨色能力异常(色盲、色弱)考生攻读,考生在填报相关专业类时请谨慎,在专业分流时不建议选择以上专业。
学校于大一年级结束时进行专业分流和转专业。2021年学校发布了新的《华北电力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和大类专业分流实施细则》,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考核”。在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下,由各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要、专业布局、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因素制定接收政策,学生在对学科、专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等实际情况可以自主选择转专业,更好的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在96%以上。毕业生主要流向能源电力、信息技术服务、制造等行业。毕业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占签约人数的70%以上。2021年毕业生整体深造率为43%,充分体现了华电毕业生的良好生源质量和强劲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被央视采访和报道。
首先,鉴于学校“一所大学、两地办学”的实际情况,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毕业证书没有区别。但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学校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是按两个招生代码分别招生录取,考生在报考时应按华北电力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分别报考。
第二,实施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报考时应符合选考科目要求。2022年学校招生专业(类)在“3+3”综合改革省份中选考科目要求分别为:物理、化学和不提科目要求。在“3+1+2”综合改革省份中选考科目要求包括:仅物理、物理+化学、仅历史和物理或历史均可。具体以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际发布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