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供应链观察亿华通应重视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

编辑:中国氢能网

供应链观察亿华通应重视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

深圳氢能汽车,氢能摩托车小米,氢能的车  亿华通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以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为核心,包括双极板、电堆、整车控制器、智能DC/DC、氢系统、测试设备、燃料电池实验室全套解决方案等在内的纵向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并突破了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车载氢系统集成、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低温快速启动等多项技术难点,实现了产品关键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商业化实践中进行了广泛应用。

  亿华通作为中国最早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批量化制造的企业之一,通过持续迭代开发出了30kW、40kW、50kW、60kW、80kW及120kW型号,拥有先行优势。2021年12月向市场发布首个240kW型号,为国内首款额定功率达到240kW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成为中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的先行者。自2016年推出首款商业化产品起,亿华通已累计向超过19家中国商用车制造商销售超过2,000套燃料电池系统。

  十年来,亿华通秉承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成为氢能领域质量标杆企业,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奖章。2013年,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5年,荣获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8年,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称号;2019年,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荣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2021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氢能因具备来源多样、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能量密度大及用途广泛等优点被誉为“终极能源”。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并从国家层面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共识。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推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以及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氢能作为未来产业之一,应推动其孵化与加速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地方政府也在氢能产业方面纷纷发力。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省及直辖市级的氢能产业规划超过10个,地级市及区县级的氢能专项规划超过30个,极大地推动了氢能产业发展,亿华通迎来了氢燃料电池领域发展的黄金期。

  ——企业家的引领作用。作为亿华通的掌舵人,张国强紧抓氢能源发展的窗口期,持续开展研发创新,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带领亿华通不断向全球一流企业迈进。多年以来,张国强始终重视技术创新研发、产品迭代升级,在国产替代方面积极努力,同时积极响应“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国家号召,为节能减碳贡献应有力量。在张国强的带领下,亿华通先后攻克了燃料电池系统、电推、双极板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正如张国强表示,亿华通将继续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原则,保持技术前瞻性和创新性。

  ——国产替代方面的积极努力。十年来,亿华通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品迭代更新。2012年,研发出HD系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2013年,联合推出50kW氢燃料电池客车;2016年,研发出YHT系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2018年,研发出亿华通G系列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2021年,推出自主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G80Pro、G120、G20+,填补了国内燃料电池技术应用空白领域,实现应用场景全覆盖。

  亿华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突破了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车载氢系统集成、燃料电池系统低温快速启动、空气流量与压力解耦控制、水含量闭环控制等多项技术难点,产品关键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商业化实践中进行了广泛应用。此外,亿华通已形成以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为核心,包括双极板、电堆、整车控制器、智能DC/DC、氢系统、测试设备、燃料电池实验室全套解决方案等在内的纵向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凭借多年来的产品优势,亿华通先后参与或承担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众多燃料电池重大专项课题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GEF示范项目,并参与多个世界级重大活动的燃料电池客车示范运营,率先建立起高效、专业的研发团队。

  ——比较完整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亿华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选型、验证及质量检验体系。我国燃料电池系统行业处于产业化初期,产业链基础较为薄弱,但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生产涉及大量零部件采购,亿华通通过长期的磨合及自主培养供应商,与国内主流的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与合作开发机制。同时,亿华通通过自主研发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零部件测试领域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燃料电池系统、氢系统、关键阀件等完善的测试体系,国产化零部件供应体系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规模化降低成本、保障零部件供应安全和提高上游零部件质量保障。

  ——正在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亿华通已拥有半自动化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台/年的产能,其控股子公司上海神力拥有年产能1000台/年电堆的生产线。此外,亿华通张家口二期项目也将于2022年8月预计投入生产,产能将由2000台/年提升至10000台/年。这种规模化效应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重视产学研协同。通过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亿华通做到了产业协同创新。继2020年与丰田汽车等各方共同出资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后,2021年公司与丰田汽车成立了合营企业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该举措进一步增进双方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另一方面,为促进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充分整合利用各方优势资源,2021年亿华通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北京水木国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了北京水木领航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2021年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的委托与指导下,亿华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北汽福田等60余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领域内领先的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联盟将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地区,打造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合作创新平台,为京津冀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市场开拓风险。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且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较低,产业化进程明显滞后于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受到关键技术成熟度、燃料电池成本以及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性等多方面制约。当前加氢站存在建设成本高、氢气成本高、补贴支持政策滞后以及审批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情况,导致当前我国加氢站建设推广进度较慢且现阶段多数加氢站处于亏损状态,进而导致现阶段终端用户实际用氢成本较高。如果上述因素发生不利变动,将对公司市场开拓、行业的发展进程带来不利影响。

  ——产业政策风险。由于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仍高度依赖政策补贴,政策的调整也将影响车企的发展。如2020年相关扶持政策调整为“以奖代补”,转而对氢燃料电池车辆示范城市给予奖励。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监管框架及政策相对较新,且仍在演变,如果政策变动、财政紧缩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减少或取消财政补贴及经济激励等优惠政策,将会对公司的燃料电池系统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核心竞争力风险。首先,随着氢燃料电池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燃料电池领域的新进入者快速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各大整车厂和系统生产企业不断加大对燃料电池领域的资源投入,公司能否继续维持较高的技术壁垒、能否持续对新一代产品的研发提前布局和规划,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次,亿华通研发投入16,488.0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20%,为满足客户及市场的需求,公司持续投入研发以期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公司持续开展的研发活动面临着技术迭代、行业技术路线变化等风险。如果公司的研发活动成果失败或不及预期,公司的产品将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获得客户认同,进而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经营能力不足。由于亿华通燃料电池汽车目前仍处于商业化的初级阶段,整车厂商尚未普遍开展燃料电池车型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国内头部整车厂企业在燃料电池汽车销售中的份额占据大半,导致公司现阶段客户数量较少、客户集中度较高,亿华通目前主要客户为北汽福田、厦门金龙等整车厂商。如果目前主要客户业务拓展不利或者公司无法继续深入开拓新客户或新市场,则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独立持续经营能力。其次,亿华通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主要是因为随着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的快速扩张,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快速增长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目前,亿华通进入行业快速发展期间,资金需求仍将快速增长,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可能导致公司营运资金不足。此外,公司尚处于研发及产业化初期阶段,债务融资能力较为有限,如果未来不能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不能有效改善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则公司存在现金流持续为负导致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

  ——盈利能力较弱。2021年亿华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减少1.3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商业化模式进展缓慢、前期投资成本巨大等问题持续影响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将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现阶段氢燃料电池车一来没有价格竞争优势,二来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这直接影响了氢燃料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市场推广效果,同时也抑制了车企通过规模化推广来摊薄投入成本,导致盈利困难。

  ——品牌价值较低。从“氢能源”赛道来看,亿华通品牌优势值位于赛道末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氢能产业目前处于产业化的早期阶段,燃料电池相关的核心技术不够成熟,同时氢燃料电池构造特殊、原材料(触媒、质子交换膜、分离器等)造价高昂,研发成本较高,导致亿华通造血功能不足,影响了企业市场的拓展,以及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其次,从2020年至2020年,亿华通毛利率呈下降趋势,主营业务毛利率从43.63%下降到37.83%,变动幅度为-5.80%,行业毛利率从22.47%下降为22.01%,变动幅度为-1.46%,公司毛利率下降幅度高于行业毛利率下降幅度,企业可能面临产品竞争力降低的风险。

  (1)总资产规模稳步提升。2019年至2021年,亿华通总资产分别为16.83亿元、30.48亿元、36.24亿元。2020年较去年增长81.03%,有大幅提升,主要是亿华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所导致。2021年总资产规模较去年增长18.93%。

  (2)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营业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50.25%;2020年营业收入为5.72亿元,较去年增长3.37%;2021全年营业收入达6.30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9.97%。

  (3)员工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亿华通员工总数为548人,2020年员工总数达571人,2021年总人数增长为812人,较2020年增长42.20%,公司人员需求随着业务需要不断扩大。2020年研发人员数量为202人,2021年研发人员的数量达255人,较2020年增长26.23%。可见,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研发人员来支持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

  ——品牌优势有待提高。亿华通品牌优势在“氢能源”赛道中并不突出(见图1),按指数计算,2021年亿华通品牌优势值仅为33.79,相对处于赛道靠后位置,且与宝丰能源、中材科技有较大差距。整体来看,赛道头部效应显著,除宝丰能源、中材科技外,赛道中其他企业品牌优势值没有显著差异。

  ——相对市场位势较低。从市场维度分析,亿华通位于“氢能源”赛道靠后位置,按指数计算,2021年亿华通相对市场位势值为0.82,远低于宝丰能源31.58,可见市场位势差异显著。未来,公司亟待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

  亿华通始终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具体围绕燃料电池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耐久性、可靠性、能量转换效率、经济性及安全性等核心技术指标开展研发活动。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示范经验,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两款新一代高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产品G120和G80Pro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了系统额定功率,且产品性能更为成熟稳定,同时公司于2021年底发布了额定功率达到40kW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该产品采用多项自主集成技术,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气、空、水、热、电等核心元素的高效协同控制,多项核心参数指标取得了重要突破,并且在前瞻技术上,亿华通完成了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用膨胀机样机开发及引射器回流流量预测的研究。

  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拥有的发明专利数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2021年亿华通的研发强度为26.20%(见表1),位于“氢能源”赛道中第一的位置,且远高于第二名中材科技(5.30%)。较高的研发强度展现出亿华通坚持以技术研发驱动发展的战略决心。研发人员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为248件,在“氢能源”赛道中遥遥领先,可见亿华通重视发明专利的布局。

  ——偿债能力有待凸显。2020年到2021年,亿华通流动比率从4.78下降到4.12,有小幅度下降,但远高于行业均值(1.36),说明企业现阶段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其次,亿华通处于“氢能源”赛道前列(见图3),仅次于致远新能(7.27),且远高于美锦能源、宝丰能源等多家企业。可见,亿华通在偿债能力方面有较大优势。

  ——盈利能力较弱。从2018年到2021年,亿华通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见图5)。2021年营业收入6.30亿元,较2020年5.72亿元,同比增加9.97%,但仍未实现盈利,亏损1.61亿元,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状况,主要原因归根于应收款项坏账损失较高,同时亿华通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才体系建设,人工成本支出较同期有所上升。此外,盈利能力处于“氢能源”赛道末端(见图4),与宝丰能源、中材科技有较大差距。

  亿华通严格遵守《公司法》、《证券法》、《公司章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公司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四个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以保证董事会议事、决策的专业化和高效化。此外,公司已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运行机制,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秘书能够有效增强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公司治理架构逐步完善。2021年,亿华通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之比为4.74,位于“氢能源”赛道中等水平。独立董事比例37.5%,超过三分之一,独立董事较好地履行了职责,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积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据数据显示,2021年亿华通研发人员为25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1.40%,研发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在43.53%以上,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人数为100人,仅次于第一名的中材科技(382人),可见,亿华通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未来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充足的人才储备。此外,亿华通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等研发创新平台引进燃料电池领域内的研发、技术和生产人才。

  亿华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不断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确保公司生产运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设置环保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在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工作,并制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等环保文件,初步形成了环保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其次,亿华通致力于减少产品及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已采取多项措施实现该目标。特别是公司的产品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在脱碳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燃料电池将氢和氧结合起来产生电能,水和热是唯一的副产品,这项技术旨在提供可靠及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有效缓解因燃油车油耗及碳排放较高带来的环保压力。亿华通通过促进氢能应用的发展和推动能源转型,为全球气候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