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前沿产业加速集聚临港新片区全方位发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丰田氢能客车,现代汽车 氢能,氢能汽车视频 为推动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12月27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举行,来自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产业园区,以及前沿产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领域嘉宾,共话前沿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新动向、新需求。
论坛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指导,第一财经主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金融贸易处、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协办。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主旨发言中,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介绍了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情况及招商政策。
顾长石表示,面向2035年,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更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加快发展前沿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型国际贸易、高端航运服务、跨境资金服务等,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在城市建设方面,将打造一个更具有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提升高品质国际化城市服务功能。
数据显示,挂牌成立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1.3%,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4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59.2%。同时,三年来签约项目近1200个,总投资超6500亿元,其中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340个。“临港新片区兑现了三年大变样的承诺。”顾长石表示。
与此同时,三年来,一个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在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再制造、氢能等八大前沿产业加速集聚。
顾长石介绍了前沿产业领域的发展。其中,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临港新片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芯港,打造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承载地。三年来,已集聚相关产业近190家,总投资额超2200亿元,完成了从设计、材料、装备、制造、封测的全链布局。
在生物医药领域,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已集聚生物医药方面的基础原材、创新小分子药及高端制剂等相关企业和机构近100家,涉及总投资额约400亿元。未来,临港新片区还将在精准医药、医疗器械、委托服务、前沿技术上着重发展,建成产学研医服务为一体的精准医疗引领区。
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新片区将着力打造数字赋能实践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从人工智能的基础层到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全覆盖,未来会着重朝着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数字赋能等方面重点发展。
在民用航空产业领域,临港新片区已经完成了整机、发动机、辅材结构件以及各个系统等全产业链的布局,集聚了相关企业近20多家,成为实现蓝天梦的承载地。
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临港新片区作为未来车的引领地,目前已经集聚了从整车、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等相关企业130多家。2022年产值规模近1800亿元,2022年将有望突破2200亿元。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临港新片区的“空天陆海能”五大动力领域龙头效应显著,重点产业项目已经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快速集聚,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初具规模,截至2021年聚集了220余家企业,产业规模达700亿元,未来将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进一步发展。
在氢能产业领域,临港新片区近两年一直是国内氢能产业核心零部件自主创新最好的集聚地之一,目前已经集聚了整车、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部件等几十家上下游公司,未来将聚焦材料、装备研发,建立示范应用场景,并加强区域的合作。
制度创新是临港新片区推进前沿产业集聚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年来,新片区已经初步构建了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任务已经完成了90%,出台了各类政策共260个,首创型的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型36个,重点围绕6+2的八大制度创新,打造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
同时,临港新片区对标国内最优政策,对照6+2制度体系建设目标,在金融、产业、人才、住房、规划、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国内最精准高效,竞争力最强的政策体系。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两场圆桌对话。第一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圆桌以临港新片区为示范案例,邀请来自政府、园区、企业的嘉宾,以不同的视角,探讨如何聚焦重点前沿产业,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
在该场圆桌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港城集团招商服务中心总经理王剑、临港科技城公司副总经理乔鹏、商汤科技车路协同业务副总裁陈治华、粒界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小毛参与了圆桌讨论,共话前沿产业如何强链补链,打造创新生态。
李向聪表示,2022年预计临港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达到3320亿元,相较2019年的885亿元,三年时间翻两番,成为上海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在产业体系方面,“我们搭建了6+2的产业体系,6个核心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面对未来,还搭建了新材料和氢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新赛道。”李向聪说。
第二个圆桌对话主题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资本助力源头创新”,探讨从源头创新到科研成果转化,再到规模化与产业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如何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助力科创产业持续内生增长,谱写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篇章。
在这场圆桌上,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副处长李挺、上海孚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锟、上海临港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企业赋能合伙人赵均乐、海通新能源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欢、上海金浦智能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业务董事梁钊共同讨论了临港新片区如何构建金融的热带雨林,为前沿产业赋能。
李挺表示,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就是希望在临港形成一个类似热带雨林的金融生态,随着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初创企业到中期的企业,到成熟的企业,包括长成参天大树的企业,都有相应的金融政策匹配、金融机构匹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不同阶段的企业,都有相应的金融机构匹配,并能够提供符合其生长周期的相关金融服务。
此次论坛还特别设立了主题分享环节,以“创新者说·我与临港”为主题,邀请5家具有代表性的临港新片区企业,分享他们的临港创业故事,以及在临港的发展蓝图。
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瑞表示,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创新的沃土,是自动驾驶发展的最前沿。据王瑞介绍,临港有最适合自动驾驶的“练兵场”,全域有超过244条,长达549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复杂的路况、多样的天气状况和交通环境,让临港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好的实践场所。友道智途将扎根在临港,与临港共成长,以持续创新,助力临港打造AI创新名片,引领智慧交通新发展。
上海唐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凤鹃在分享中表示,临港是唐锋能源进行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和应用创新的重要舞台。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临港产业链上下游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天时,临港区域产业链集聚的地利,以及“临港氢能人”通力合作、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人和,共同推动氢能行业尽快实现规模化、商业化,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贡献“临港力量”。
作为临港新片区首家上市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神经介入领域开拓性地打造了卒中治疗及预防一站式解决方案。心玮医疗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CTO) 李志刚博士在论坛上表示,公司希望借助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和影响力,结合现有研发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孵育更多优质医疗器械项目扎根临港新片区,推动国产医疗器械的持续创新和长期发展。
上海汽检前瞻技术部部长、上海求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海雷则表示,上海汽检瞄准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新能源、智能网联、智慧交通产业维度,在临港新片区规划建设“一(创新)中心,三(功能)平台”,将上海汽检相关前瞻技术功能布局在临港新片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利用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全力助推临港新片区成为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技术高地。
上汽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赛可智能副总经理戴娟指出,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临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临港不仅有丰富的场景,可以更好地支撑智能网联技术的示范应用,还有完善的政策保障,这都给予了自动驾驶公司很好的发展土壤。未来公司将继续打磨产品和技术,探索更多的AI生态服务,真正“让出行充满AI”。
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提供18万个工作岗位,让临港新片区成为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临港新片区是一个开放的新前沿,未来的新城市,融通世界的临港,恰到好处的生活,选择了临港就选择了未来,选择了临港就选择了成功。” 顾长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