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九丰能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编辑:中国氢能网

九丰能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氢能油种类,永和股份氢能,氢能储能物流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天然气行业呈现较大波动的一年。受需求增长、地缘政治、疫情解封、极端天气、欧洲天然气库存处于低位及风光发电量供给不足、“北溪-2”通气受阻等因素影响,2021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凸显,推动价格持续震荡攀升。受此影响,国内天然气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对公司年度经营带来较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司积极拥抱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充分挖掘内生增长动力与发展潜力,最大程度降低市场波动影响,并取得了较为稳健的经营业绩。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压力测试”,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规划愈加清晰,转型升级与新赛道布局全面启动,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与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48,833.90万元,同比增长107.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974.54万元,同比下降19.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63,887.15万元,同比下降16.55%。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774,408.97万元,负债总额181,929.75万元,资产负债率23.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73,820.01万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17%。公司持续进行战略回顾,适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优化与细化LNG业务与LPG业务战略发展内涵,对长约气与现货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终端直接用户与中间商客户、同行业竞争与合作、重资产布局与轻资产运营服务、海气资源与陆气资源、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等涉及公司长期价值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发挥战略牵引作用,确保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定位为“具有价值创造力的清洁能源服务商”,深耕华南30余载,业务布局已涵盖“国际采购—远洋运输—码头仓储—加工生产—物流配送—终端服务”等全产业链。由于产业链布局较为完整,公司开展业务时能够做到可控、高效、低成本,特别是当行业或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能够灵活调整策略或者利用产业链优势进行策略跟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多年来,公司持续打造高效、专业、敏感度高、市场反应快的“狼性”营销团队,构建适应竞争的营销体系,强化销售“大脑”作用,通过“事业部制”(LNG国内事业部、LNG国际事业部、终端事业部、LPG事业部、化工事业部等)做精做细各业务板块,推动资源池与销售规模稳步提升。公司通过健全业务制度,提高管控效力和规范运作,用机制驱动发展;不断完善市场化薪酬与分配机制,自上而下、多向联动分解关键绩效指标,强化短中长期激励,不断提升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以及公司的经营效率;特别地,以共同事业目标为导向的公司“合”文化(志同道合、和谐共处、合作共赢)成为驱动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关键因素。目前,LNG业务是公司大力发展的核心主业。2021年度,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全产业链优势,把优化国内客户结构与做大资源池作为两个重要抓手,为客户提供用气保障能力强、具有成本竞争力的LNG产品及服务。报告期内,公司LNG产品销量达202.5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87,856.07万元。报告期内,公司LNG境内销售量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工业(园区)用户、燃气电厂、大客户等直接终端用户销量占公司国内销量的比重超过70%;同时,以城市燃气、贸易商为代表的中间商客户成为销售重要补充,公司客户结构与质量得到显著优化与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审慎研判国际LNG价格波动趋势,以做大“海气资源池”为主要目的,借助自身良好的国际信用及自主船运优势,充分利用国际LNG市场出现的“价格差、信息差、时间差”,通过船贸结合、期现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等组合策略,扩大国际业务规模,公司LNG产品在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区域实现异地上岸,“长约气+现货气”的资源池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为未来进一步扩大国内销售规模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东莞立沙岛LNG接收站气化项目”建设,该项目一期气化规模为8万方/小时,二期气化规模达32万方/小时,主要为东莞市立沙岛热电联产项目和东莞市城市管网供气,远期可通过省级管网及国家管网供气向异地供气;另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与国家管网集团粤东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接收站中长期TUA协议(LNG接收站使用协议),2022年开始,公司在国家管网公司相关LNG接收站窗口期内,将实现LNG资源异地上岸,助推公司走出华南市场。目前,LPG业务是公司另一核心主业。2021年度,公司继续夯实在华南地区LPG市场的领先地位,在良好的资源池和国际信用基础上,以码头为依托,把开拓市场作为年度经营工作的重点。一方面,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为基础,深入挖掘三级站、二三线城市瓶装民用气市场,继续巩固在香港、澳门地区的主供应商地位;另一方面,扩大业务覆盖半径,积极开拓湖南、广西、江西等周边市场。报告期内,公司LPG产品销售量达177.3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780,659.09万元。在终端应用领域,以PDH为代表的化工原料用气需求正成为占比最高的LPG消费领域,而民用气用量则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受珠三角区域消费市场特点影响,过往公司LPG业务以民用气消费为主。2021年,公司在化工原料用气市场成熟度较高的山东区域,组建了专门的化工业务团队,加快在化工原料用气市场的布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2021年9月,公司与PDH生产供应商巨正源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低温丙烷互联互通项目,从公司码头C3罐铺设一条低温丙烷互通管道,经立沙岛公共管廊连通至巨正源,实现两司管线互通,以及码头和库容资源共享,公司也通过此次合作正式进入化工原料用气市场。公司于2021年5月25日成功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成为上市公众公司后,公司将进一步强化自我约束,坚守合规底线,持续提升公司治理与规范化运作水平,督促相关方严格履行相关承诺,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核心利益,努力用良好的经营业绩回报股东、回馈社会,做让客户满意,让员工自豪,让股东骄傲,让政府放心,被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企业。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公司迈入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公司将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合理匹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为公司做优做强提供资金动力;通过符合规则要求的股权激励手段,吸引与留住关键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注入发展动力;根据实际情况,审慎判断,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为公司外延式发展提供可行的资本解决方案。近年来,氢能作为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多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陆续出台,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同时,广东省氢能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公司当前业务具有较大协同性与匹配度。报告期内,公司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并初步确定了未来布局方向。2021年12月,公司与巨正源达成合作,利用巨正源PDH装置生产的氢气,通过合资公司方式共同推进氢能相关技术开发与市场化运营,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强化“安全为基、价值为尊,和合为赢”的核心经营理念,严格贯彻各级政府的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要求,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安全,全年未发生一例感染和疑似病例,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顺利完成了“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安全管理目标。公司持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对涉及远洋运输安全、码头作业安全、仓储安全、槽车装卸及运输安全、气化站安全等重要的安全风险点进行重点防范,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2021年,公司组织多项安全管理活动,如安全月活动、119消防月活动、高管安全授课、六步审核、安全八块板、3S与可视化、全员安全绩效等,通过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手段,创建出具有九丰特色的安全生产文化,为公司发展铸就安全基石。公司立足于清洁能源产业,经营产品主要包括LNG、LPG等,并积极布局氢能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和碳排放的日益重视,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相关政策,对新上项目要求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在重点用能领域(如居民用能、工商业用能等)实施“煤改气”,用天然气替代煤、重油、柴油等高污染燃料。受上述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气需求呈现增长态势,2011年-2020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复合增长率达10.6%。2021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726亿立方米,同比增幅为12.7%(注:发改委2021年根据新增市场主体情况,调整了年度统计口径)。分区域来看,我国天然气消费呈现不均衡的局面,跟经济发展程度、天然气资源规模有较大关系。受制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国情,国产气规模长期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增长,需求缺口持续扩大。2011年-202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7.0%,202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2,052亿立方米,增幅为8.2%,年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45%,较上年同期增加3.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产天然气、管道进口(PNG)、LNG进口等多元化供应格局。随着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天然气进口规模持续提升。管道进口方式虽然输送成本较低,运力更高,但管道铺设投资巨大,受限于单一的气源地,地缘风险较大。LNG进口方式则通过专用LNG船进行远洋长距离运输,且来源多元化,到国内沿海LNG接收站上岸后利用槽车或管道输送到用户端,灵活性较强。2010年以来,我国天然气进口规模持续提升。2017年开始,LNG的进口量超过了管道天然气的进口量,进口LNG在我国天然气供应中占比越来越高。2021年度,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合计达1,675亿立方米,其中管道进口586亿立方米,LNG进口1,089亿立方米,占比分别为35%及65%。LNG进口依靠在我国沿海建设的LNG接收站进行上岸中转。截至2021年底,我国建成投运的LNG接收站为24座(含中国台湾2座),为我国天然气保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2010年以来,我国液化石油气(LPG)保持稳步增长趋势,2011-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3%。2021年,我国LPG表观消费量6,988.11万吨,同比增长10.59%。我国LPG的用途包括化工原料、民用燃料、商用燃料、工业燃料和车用燃料。目前,化工原料用气已成为占比最高的LPG消费用途,亦为我国LPG市场的主要增量。受近年来我国化工原料向轻质化方向发展的影响,LPG作为比石油脑、煤等经济性及环保性更优的原料被大量运用;随着LPG深加工装置产能的不断扩大,用于化工原料的LPG需求量得以持续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LPG民用气用量将保持基本稳定。3、我国LPG供需缺口扩大,进口依存度提高,LPG进口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地区我国LPG供给来源主要为国产和进口,其中国产LPG主要来自于石油炼厂,主要成分包括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进口LPG通常以丙烷和丁烷成分为主,纯度高、杂质少,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比例配比。近几年,随着国内LPG深加工装置产能的不断扩张,诸多石油炼厂将产出的液化气用于LPG深加工领域,导致国内燃料用气供应下降,需要进口LPG进行补充;此外,PDH等LPG深加工装置的扩展也需要依赖大量的进口LPG作为原料气,故国内LPG市场对进口气依赖度逐渐提升。根据金联创数据,2021年我国LPG进口总量2,449.40万吨,同比增长24.63%,对外依存度持续提升。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我国液化石油气进口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主要系该等地区LPG需求较为旺盛。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被誉为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发展氢能已成为多个国家在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共同选择,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均已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制定了氢能技术目标,氢能产业的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5月发布《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倍,在脱碳的重工业(如炼油厂、化学品和钢铁)、长途运输(卡车、船舶、飞机等)以及长期能源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报告,自2021年2月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宣布了131个大型氢能开发项目,全球项目总数达到359个。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的投资将激增至5,000亿美元。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该报告特别指出,中国未来有望领跑全球氢能产业发展。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领域的占比有望达到10%。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5%;到2050年,需求量将达到6,000万吨(相当于2020年的292.68%),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10%,产业链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的19%;工业领域用氢3,370万吨、建筑及其他领域用氢110万吨,相当于减少1.7亿吨标煤。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发展低碳能源成为时代重任。氢能作为清洁的低碳能源,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多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陆续出台,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2021年3月,全国人大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21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开展氢能产业试点示范,探索多种技术发展路线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将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城市群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示范期为4年,“氢能供应”纳入重要的积分核算。2021年11月,国家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其中提到强化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了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以及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的若干具体路径,对氢能产业走向成熟,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深远意义。《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2020年9月,广东省工信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编制氢燃料电池汽车创新路线图,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加快对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的研发,提高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大力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攻关及产业化,支持引进和开发先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推进广州、佛山、云浮、茂名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基地建设。2020年11月,广东省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多渠道增加氢源供应,加快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等。2021年4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突破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打造多渠道、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据公开信息,2021年底,由广东省发改委制定的《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征求意见稿显示,到示范期末,广东省实现推广1万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目标,实现年供氢超过10万吨,建成加氢站约200座,车用氢气终端售价降到30元/公斤以下,示范城市群产业链更加完善。2022年2月,广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征求《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为国内该领域首个省级地方标准。公司定位为“具有价值创造力的清洁能源服务商”,立足于天然气、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产业,为广大客户提供用气保障能力强、具有成本竞争力的LNG、LPG产品及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司业务布局已涵盖国际采购—远洋运输—码头仓储—加工生产—物流配送—终端服务等全产业链,实现了清洁能源“端到端”(从资源源头端到直接用户需求端)的全方位布局。目前,公司主营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甲醇、二甲醚(DME)等。其中LNG及LPG是公司大力发展的核心主业,甲醇、二甲醚等化工产品是公司稳步发展的业务,氢能是公司积极布局的新赛道业务。公司LNG、LPG采购以境外采购为主,采购模式主要为长约采购与现货采购。公司与马石油和ENI已签订LNG长约采购合同,约定年度基础提货量、计量方式、价格计算公式、结算方式等,公司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年度交货计划并实施。长约采购的LNG气源为供应商所属的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本土井口气,能最大程度保证公司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公司与国际市场诸多知名能源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凭借良好的国际信用,进行LNG及LPG现货采购,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及需求缺口灵活制定采购策略,并做好资金安排、船运安排、商检指定、报关卸货等。此外,公司积极打造“海气+陆气”双气源资源池,在海气价格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大境内“陆气资源”现货方式批量采购(如向中石化、中海油、川渝LNG工厂采购等),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及价格竞争力。在LNG、LPG运输方面,公司积极布局专用船运市场,目前自主控制8艘运输船,其中5艘LNG运输船(3艘自有,2艘租赁),1艘LPG运输船(租赁),募投项目在建2艘运输船(1艘LNG船,1艘LPG船),能够完全满足公司LNG及LPG产品的周转与运输,可以有效避免船运市场供给出现波动,及船运价格上涨对公司供应链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司拥有自主的LNG、LPG接收码头,位于东莞市立沙岛,码头岸线个泊位。在仓储方面,公司建有16万立方米LNG储罐、14.4万立方米LPG储罐、12.5万立方米甲醇储罐等,可实现LNG年周转能力150万吨,LPG年周转能力150万吨,能有效保证公司业务流的规模化周转及顺畅、高效。公司LNG、LPG资源接收上岸并进入储罐后,通过“液进液出”及“液进气出”方式,将产品输送至目标客户端。在“液进液出”方面,截至2021年末,公司在运营的LNG槽车近百台,可保证液态产品的日常输送。在“液进气出”方面,公司投建的东莞市立沙岛LNG接收站气化项目,总气化规模为40万方/小时,并联通东莞市城市管网,可实现气态产品的高效输送。2022年,公司将通过国家管网公司的接收站码头实现LNG异地上岸,并利用国家管网公司的管输优势,实现液态及气态输送,助推公司走出华南市场。公司销售以境内直接终端用户销售为主,同时基于做大资源池为目的,在合适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在国内业务方面,公司通过“资源(LNG、LPG)+资产(码头、仓储)+市场”模式,服务半径覆盖了粤港澳大湾区较密集的用能群体,包括直接终端用户及中间商客户等。在客户结构方面,2021年,LNG业务下游客户中工业(园区)用户、燃气电厂、大客户等直接终端用户销量占公司国内销量的比重超过70%;LPG业务用气结构中应用于终端居民用气的比例预计超过80%,化工原料用气占比预计未来将持续提升。在LNG业务策略方面,公司采用“长约气对应国内直接终端用户”、“现货气对应国际业务”的基本业务逻辑,确保长约定价与下游客户销售定价的相对一致性,提升价格弹性及顺价能力,当出现极端情况时,进行内外互补、合理修正。在LPG业务策略方面,公司参照不同客户的资信情况、采购需求、前瞻合作等因素,制定了一套灵活的销售定价模式,通常以CP、FEI或者附近石化炼厂挂牌价为基础进行计价。公司定位为“具有价值创造力的清洁能源服务商”,业务布局已涵盖国际采购—远洋运输—码头仓储—加工生产—物流配送—终端服务等全产业链,实现了清洁能源“端到端”(从资源源头端到直接用户需求端)的全方位布局。特别地,公司在“海气资源池”方面优势明显,在LNG船远洋运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公司位于华南地区的LNG、LPG接收站具有较强稀缺性。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及关键核心资产的独特优势,可以极大提升公司业务的可控性,避免外部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可以提高公司产品周转能力和运作效率、降低中间环节成本,以船运为例,在正常的海运假设条件下,自有LNG运输船的单位运输成本较租赁方式降低约37%;此外,在全产业链布局对公司提升LNG、LPG保供能力,做大资源池获取客户信任度,提高品牌影响力,挖掘潜在价值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以LNG业务为例,按照市场区域划分,分为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国内业务按客户类型划分,又分为以工业(园区)用户、燃气电厂、大客户为代表的直接终端用户,以及以城市燃气、贸易商为代表的中间商客户。公司不断强化不同类型客户的差别优势,形成了“X优势+目标客户”模式下的差异化综合竞争力,增强客户粘性。公司将直接终端用户作为LNG市场开拓的重中之重,为客户提供专业、灵活的定制化一站式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根据客户需要,为各类工业企业(如陶瓷厂、玻璃厂、食品厂、五金厂等)、工业园区、燃气电厂、大客户等各类直接终端用户提供气源供应、LNG气化站建设与管理、管网与储气站建设、专业安全与技能服务、技术咨询等综合服务,以满足客户对稳定气源供应的需求。公司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5S能源供应与服务标准,包括先进的安全运营标准、领先的一体化设备安装运行标准、稳定质优的气源供应标准、个性化服务标准及节能技术标准。截至2021年末,公司服务的直接终端用户超过100家。2021年度,终端销气规模占国内销售量的比重超过70%,客户黏性不断增强,价格弹性与顺价能力持续优化。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规模化、稳定直接终端用户的清洁能源服务商。开展国际LNG、LPG采购,对买方的资信要求较高。公司凭借优良的国际能源接收与储备库资源、良好的交易信用、充实的资金实力、所处地区广阔的市场容量等优越条件,与国际能源供应商常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基于良好的国际贸易品牌资信,公司境外采购及交易获得了国家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银香港、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华侨银行、大华银行等多家大型内外资银行的授信与融资支持,涉及备用信用证、进口发票融资、跟单信用证、运费融资、押汇、贴现等。在资源池方面,公司已与马石油和ENI已签订LNG长约采购合同(合同有效期最长至2026年3月31日),进行按约长期采购。同时,与国际市场诸多知名能源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进行LNG、LPG现货采购,如马石油、卡塔尔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Vito(维多)、Gencore(嘉能可)、Marubeni(丸红)、Paviion(兰亭)、Chevron(雪佛龙)、韩国SK燃气等。目前,公司已形成稳定、多元、可靠的“海气资源池”,并以国内“陆气资源”作为有效补充,打造“双气源资源池”,确保供应链安全。目前,在LNG业务方面,公司是华南地区LNG流通市场的重要供应商;LPG业务方面,以2020年进口量计算,公司是我国第四大LPG进口商,华南地区第一大LPG进口商。目前,全球气侯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提出碳减排目标,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提升对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截至目前,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已实现“碳达峰”,并将“碳中和”转化为国家战略,全球能源革命进入了减碳浪潮。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一直以来主要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57%左右,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则不到10%,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的能源供应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于2020年9月首次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彰显了中国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在我国,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大力提升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使用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考虑到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天然具有波动性,在国内新能源投资规模、新型电力设施、储能、调峰调频电站等相关基础设施没有完全满足前,天然气作为含碳量最低的化石能源,将成为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石型能源。根据2021年12月26日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表的《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在碳中和—可持续转型情景下,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在2040年前保持较快增长,峰值将近6,500亿立方米,在此之前,电力、建筑和工业用气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发电用气将贡献2020—2040年间用气增量的63%左右。在国产气方面,预计2030年将突破2,500亿立方米,2060年近3,500亿立方米。2017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提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到2030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左右。根据测算数据,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为8.5%。未来10年,预计我国天然气需求及其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将持续提升。2021年8月,由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联合编写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报告预测,2025年,国内天然气消费规模将达到4,300亿-4,500亿立方米,其后天然气消费稳步可持续增长,到2040年前后进入发展平台期。由此可见,从未来20年、10年、5年的预期来看,我国天然气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到稳步增长的特征,行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国际LNG需求来看,亚太、北美及欧洲地区为全球主要天然气消费地,其中北美、欧洲已经实现“碳达峰”,目前在走向“碳中和”阶段,未来天然气需求增长预计较为有限,但亚太地区增长空间仍然较大。因此,长期来看,国际LNG需求将保持总体平稳增长。从LNG供给角度看,卡塔尔、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供给量较充足,特别是美国2021年LNG出口量出现激增。因此,长期来看,国际LNG供需较为平衡,并不支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受供需波动、地缘政治、疫情解封、极端天气、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2021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凸显,短期天然气价格不断攀升,但并不改变长期国际LNG价格回归正常的基本逻辑。从国内天然气需求来看,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天然气将成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最佳伙伴”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稳定器”,是双碳目标下唯一保持需求增长的化石能源;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天然气自产气缺口不断增大,对外依存度持续提升,预计未来供需长期将呈紧平衡状态。因此,长期来看,国内天然气价格预计将维持中偏高价位运行。未来,公司将顺应“碳达峰、碳中和”的低碳能源发展趋势,继续立足于清洁能源产业,践行“推动低碳经济共享丰盛未来”的企业使命,秉承“安全为基价值为尊和合为赢”的核心价值观,在做优做强LNG、LPG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布局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赛道,通过“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推动公司长期稳健发展,持续打造“具有价值创造力的清洁能源服务商”。2021年,国际天然气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海气”LNG现货到岸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出现较长时间倒挂,虽然公司拥有充分的长约气优势与保障,但单一气源的波动性对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经营依然带来了挑战。为此,公司提出了“上陆地、到终端、出华南”的LNG业务发展战略。“上陆地”:公司将加大“陆气资源池”建设,在国内气源丰富的地区(如川渝区域),获取成本较为可控、保障程度强的陆地井口气资源和管道气,平滑成本波动,降低经营风险。“到终端”:公司将继续提升直接终端用户销售规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国内直接终端用户销售比重提升至90%以上,同时通过“投资/技术+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热、冷、电等综合能源服务,为客户赋能。“出华南”:随着公司“陆气资源池”的布局,以及利用国家管网公司LNG接收站窗口期,公司将通过“资源+市场”模式,积极拓展华南以外市场,有效提升公司LNG业务规模。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公司为我国第四大LPG进口商,华南地区第一大LPG进口商,拥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销售规模稳居国内前列。随着公司成功上市,公司提出了LPG业务“再出发”,并制定了“扩码头、进化工、搭平台”的业务发展战略。“扩码头”:公司通过自建或收购,控股或参股方式拓展新的LPG码头,并匹配相应仓储基地,通过“码头+市场”模式,实现LPG业务走出华南市场,实现阶梯式增长。“进化工”:鉴于化工原料用气需求已成为LPG消费增长的主动力,公司在夯实民用气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快速布局化工原料用气市场,对LPG业务销售结构进行持续优化。“搭平台”:公司拥有成熟的LPG国际采购资源、渠道和专业,并具备LPG期货交割库资质,公司将搭建和输出LPG交易平台和服务,助力下游客户实现LPG期现结合、对冲风险。目前,公司在氢能源产业布局中的定位为中上游,即制氢、充装、销售,实现产业闭环。在制氢环节,一方面通过与巨正源的合作,获取PDH工业副产提纯氢;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氢能政策落地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变化,根据市场潜在需求,积极布局天然气重整制氢、电解水制氢等,为市场提供规模化、低成本的交通燃料平价用氢。在销售环节,公司将积极探索与布局加氢站以及加气站改加氢站,解决用氢“最后一公里”问题。2022年度,公司经营发展的关键词为“开拓”,按照目标明确、统筹规划、执行有力、管控有度、高效协同的发展思路,在业务链条、业务方向、业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确保各业务板块内部关键经营考核指标的达成。2022年度,在核心主业经营策略上,公司提出了“四稳”方针,即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求变、稳中求胜,实现LNG、LPG业务稳健、创新发展。LNG业务方面:2022年,首先,公司在海外长约气的基础上,补充国内气源采购渠道,宜液则液、宜气则气,实现“双气源”保供,优化公司气源综合成本。其次,继续深耕“煤改气”市场,特别是造纸、印染、陶瓷、冶金、燃气电厂等行业改造和新增用气需求,进一步提升终端直接用户销售比重;再次,在合理的海气陆气价差区间内,借助国家管网公司LNG接收站窗口期,以及借助陆气资源,通过“资源+市场”模式实现异地拓展;特别地,以现有全产业链资产布局优势为依托,以对外提供租赁及其他服务方式,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为未来转型发展进行探索。LPG业务方面:2022年公司将积极评估,审慎决策,确保新的LPG码头项目合作顺利落地,并加快库区仓储等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在终端市场方面,强化在化工原料用气市场的布局与投入力度,包括业务策略制定、考核目标确定、团队搭建与优化、激励方案等;以做大资源池为目的,研判市场波动趋势,择机扩大国际业务规模。公司围绕LNG业务发展战略,于2022年1月筹划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森泰能源100%股权,本次收购属于典型的产业整合,双方具有较高的产业协同度。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在“陆气资源”方面获得重要支点,正式形成“海气+陆气”双气源格局,有效降低单一气源对公司经营可能造成的波动;其次,公司的市场辐射范围将从华南区域快速扩展至西南及西北区域,走出华南市场;再次,公司将从现有以工业(园区)用户、燃气电厂、大客户为主的直接终端用户基础上,快速切入到LNG汽车加气市场,有效扩展终端应用领域。2022年公司将按照证监会、交易所的相关审核要求,积极推动本次收购及后续配套融资项目的实施,及时履行相关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加快本次募投项目建设,推动公司LNG业务发展战略的落地。2022年公司将按照氢能业务战略规划,积极推动与巨正源PDH工业副产提纯氢项目的实施,如项目选址及可研方案的确定、氢气充装设施的建设、氢气提纯与结算、销售模式及定价等;同时,根据下游终端用户氢气需求情况,加强与燃料电池行业的紧密合作,甄选合适位置,加快加氢站或加气/油站改装加氢站的落地,打造产业闭环。此外,2022年,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氢能政策落地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变化,推动规模化、低成本制氢可行性方案制定,为未来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同时,公司将密切关注“川渝氢走廊”政策的实施情况,并视森泰能源100%股权收购项目推动及整合进度,借助森泰能源在井口原料气、加气站,以及四川区域低成本水电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筹划跨区域布局氢能产业,实现协同发展。为满足发展需要,公司根据不同产品、业务链条以及业务资质属地监管原则在各地设立、投资了约60家控股、参股子公司,已形成集团型企业管理架构。2022年公司将充分考虑各业务板块的战略定位、业务特点、风险类型、治理结构等因素,区分财务管控、战略管控、价值链管控、操作管控等不同的管控类型,建立科学的集团组织管控模式,努力解决好分权与集权、激励与约束、利益分配、资源整合、信息沟通等核心问题,降低公司控制风险。2022年公司将继续提高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流程控制、信息化等重要体系,为高效管理提供抓手;同时,加快集团管控、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建设,防范如衍生品投资、合规性等关键领域风险;其次,持续对组织架构优化与调整,明确集团职能部门与各事业部的统筹、分工与协作,建立起“责、权、利”相互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经济周期仍处低谷,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呈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脆弱性高、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凸显,而国内经济形势受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新冠疫情已演变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随之可能带来国际汇率波动、海运费用上涨、上下游行业供需波动等诸多不利影响。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疫情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及时调整优化,充分挖掘内生增长动力与发展潜力,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波动冲击带来的影响。同时,公司将密切关注全球及国内新冠疫情的最新发展,采取积极的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确保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公司主营产品具有同质性,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虽然受产品销售运输半径的限制,同一经营区域内的竞争者数量相对有限,但若公司经营区域内出现新的竞争者,或现有竞争者的产品供应提升,或如果公司不能维持价格优势和较高水准的运营管理及服务,将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公司位于东莞市立沙岛能源基地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稀缺性,业务覆盖半径内优势较为明显;此外,公司积极构建“海气+陆气”双气源,优化气源综合成本,提升价格优势;同时通过持续提高直接终端用户的销售规模与比重,不断强化客户黏性,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公司主营产品为LNG、LPG,采购主要来源于国际市场。在国际采购过程中,涉及到国际贸易多个环节,同时受国际政治环境、出口国对华贸易政策等方面影响,存在一定的境外采购风险。此外,公司采购定价主要挂钩国际市场指数,若LPG或LNG市场指数或原油市场指数剧烈波动,公司上游国际采购价格也将随之波动,公司将面临采购成本波动风险。公司一方面通过长约采购方式,确保采购“量”的稳定性和“价”的合理性,平滑和降低采购环节的不可控因素;另一方面,公司实施资源池国际国内双循环,积极补充国内气源采购渠道,构建“海气+陆气”双气源,减低单一气源波动风险,特别是在海气价格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大境内“陆气资源”批量采购。此外,公司紧密跟踪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强化分析研判,通过对冲金融工具降低价格波动风险;更重要的是,公司已形成“长约气对应国内直接终端用户”、“现货气对应国际业务”的基本业务逻辑,确保长约定价与下游客户销售定价的相对一致性,提升价格弹性及顺价能力,当出现极端情况时,进行合理修正,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价格波动风险。“照付不议”是天然气贸易的国际惯例和规则,通常指在合同中约定供气的数量要求。根据公司与马石油签订的LNG长约采购合同补充协议及与ENI签订的新LNG长约采购合同,公司需在2021年-2026年3月内完成不少于495万吨的LNG长约采购量。若因公司原因导致公司的实际提货量未达到“照付不议”合同约定量,且公司与上游供应商无法进行协商调整或公司无法协助卖方寻找合适第三方进行转售,则公司可能会面临就未完成合同约定采购量的部分对给卖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的风险。若上游供应商无法按约定供货,则可能会对公司LNG供应的稳定性带来一定风险。尽管公司与马石油、ENI签订了液化天然气“照付不议”采购合同,但鉴于公司与其已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供需双方仍可通过协商等方式对合同数量、提货时间等“照付不议”相关约定进行适当调整。对此,公司将根据实际经营需求,合理配置长约采购与现货采购的期间及比例,实现长约与现货的优势互补。2021年度,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为5.87%,较2020年度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LNG、LPG产品的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而毛差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所致。2020年以来,国际与国内LNG、LPG价格波动性明显增大,若上下游环节出现不对称变化,公司将面临产品毛利率持续波动的风险。对此,公司将通过优化资源池、内部挖潜、降低中间环节成本、稳定长约气占比、提升终端直接用户比重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毛利率波动风险。为减少上游采购价格、下游销售价格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对公司业务造成的影响,公司按照行业惯例通过金融衍生品开展套期保值等衍生品投资,但若未来国际原油价格等价格指数及汇率因突发事件发生超预期的波动或公司套期保值业务操作不当,公司可能面临衍生品投资业务出现大额损失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对此,公司已建立《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制度》及相关内控制度,对公司衍生品投资的决策权限、授权、及风险控制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有效规范衍生品投资行为,控制衍生品投资风险。公司于2022年1月4日开始筹划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事项,拟利用资本市场平台,通过外延式并购助力公司发展。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重组事项的相关工作,本次交易方案尚需公司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需经有权监管机构核准或同意后方可正式实施,能否取得上述核准或同意以及最终取得核准或同意的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公司资产重组事项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对此,公司将与交易对方密切协商,协同相关中介机构加快工作进度,严格按照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对资产重组事项的有关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公司将根据本次交易进展情况,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经营的各类产品属危险化学品,公司产品的采购、运输、生产、储存、配送、销售过程对安全有较高要求。如果公司在产品流转环节中存在操作不当、管理不到位,则会形成安全隐患。对此,公司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为确保安全生产,公司建立了用于预防、监控、预警和减轻安全风险的完备体系,并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管理培训。在日常经营中,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狠抓落实,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自公司成立至今,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