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指南 意义几何?,
化工与氢能,申能能创氢能,氢能公交化 8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下称《指南》)。
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提出要求,到2025年,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体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
《指南》称,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氢能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载体作用,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从具体的标准制定环节看,包括氢品质检测、氢安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高压储氢容器、车载储氢气瓶、氢液化装备、液氢容器、氢能管道、加氢站、加注协议、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
在氢制备环节,《指南》提出,将针对不同制氢技术进行规划,包括工业副产氢、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
从应用端看,将建立包括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标准,具体如氢燃气轮机、氢内燃机、、氢冶金、化工等。
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此之前,国家层面已出台了部分国家标准,但并未涵盖氢能全产业链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发展。
2021年11月,中国开始正式实施三项液氢国家标准,包括《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等;去年10月,九部门联合印发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建立覆盖制储输用等各环节的氢能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欠缺直接影响氢能产品的商业化。”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氢枫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方沛军对界面新闻表示,此前相关部门陆续出台过个别氢能标准文件,个别地方政府也在探索建设氢能标准体系,但覆盖面浅,不成体系,难以支持氢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他认为,当前氢能产业“外热内冷”,标准化工作有助于产业整体规模化、高品质发展。此次《指南》将氢能产业标准化工作正式系统性、全面性地上升到国家层面,对推动氢能产业的规范发展有重大意义。
世界经济论坛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此前中国氢能相关标准制定太慢,无法支持快速增长的氢工业,且中国氢能行业现有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运行并不理想。例如,国家标准委负责氢气技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则由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制定,这种结构并不适合对新兴行业进行快速认证,特别是针对跨越许多部门的氢产业。
方沛军指出,当前氢能产业链长,各环节技术发展不成熟,行业标准体系欠缺有碍氢能应用落地。例如,高密度储氢等新型氢储运方式,在没有行业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成本高居不下。
上述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举例称,在美国,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和标准发展组织(SDO)共同建立了氢技术的标准化体系。ANSI负责标准化过程的协调和管理,并授权建立氢技术的国家标准。但ANSI不参与制定标准的任何具体内容,这属于SDO的职权范围,SDO由学术团体和产业联盟组成。
此次六部委发布的《指南》也提出,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参与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订发布团体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
除了针对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外,《指南》还提到要积极参与制定氢能领域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到2025年转化国际标准5项以上,提出国际标准提案3项以上。
产业数据服务商火石创造的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据该机构统计,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2022年,全国加氢站31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12682辆。
目前先后已有江苏、山东、四川、河北等省级单位提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据火石创造统计,按照各地规划看,到2025年,全国的氢燃料汽车将超过11.64万辆、加氢站将超987座,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首次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该规划还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氢能源产业链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燃料车保有量达5万辆,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目标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下一篇:碳氢油炉灶厂家神力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