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风正起一文纵览氢能产业链,
宁夏氢能产业,筑梦氢能产业,氢能油工业分析 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催化了新能源变革的加速发展。目前可替代的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电力、生物质和氢能等,其中氢能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新能源,最有希望成为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
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氢能是氢的化学能,即氢元素在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它不同于煤炭、石油的直接开采,氢能在由气态转化为化学能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因此被称为二次能源。可用于储能、发电、各种交通工具燃料、家用燃料等。
它具有清洁低碳、高热值转化率、制成途径多样等多方面优势。根据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的不同将氢能按颜色主要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
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天然气、煤等)转化反应制取氢气。由于生产成本低、技术成熟,成为目前最常见的制氢方式。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捉、碳封存等技术将碳保留下来,而非排入大气。
蓝氢作为过渡性技术手段,可以加快绿氢社会的发展;通过光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在制氢过程中将基本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因此被称为“零碳氢气”。
绿氢是氢能利用最理想的形态,但目前受限于技术门槛与成本的因素,大规模推广还需等待时日。
氢能的三种主流制取路径分别是:以煤炭、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当前我国现阶段约97%的氢气都是由化石能源制氢或副产氢获得。
人类对于氢能的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766 年,卡文迪许第一次从酸和金属反应中制得了氢气,18、19世纪,氢气仅作为一类特殊燃料被用来驱动飞艇和火箭,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也未引起国家层面的特殊关注。直至上世纪70年代,把氢能当作主体能源的想法才被美欧发达国家所重视,起因是石油短缺导致油价暴涨以及空气污染引发了强烈的公众关注。1970 年通用汽车首次提出“氢经济”的概念。
1976年,《国际氢能期刊》创办,1977年,IEA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合作计划设立,氢能的研究和开发迎来第一波高潮。然而随着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被探明,石油危机的阴霾逐渐散退。石油消费大国对氢能的兴趣下降,并未对其形成持续的投入和部署。90年代,气候变化再次引发担忧,氢能随其他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如碳捕集封存等)一起再次被提起。
随着各国政府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逐渐深入,加上技术进步,氢能源在政策的助力下逐渐走向商业化。目前从全球范围看,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都已制定国家氢能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其中美、日是较早制定政策的国家。
美国是最早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能源战略的国家,美国国家能源研究和开发组织从1970年开始赞助氢能源的研究。2002年美国能源部发布的《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氢能的发展目标,这也标志着美国“氢能社会”由设想转向行动阶段。
随后美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氢能发展,截至目前,在氢能领域方面,美国液氢产能全球第一,在生产规模、产量、价格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还掌握着液氢储气罐、储氢箱等核心技术。美国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叉车保有量领先全球。其中,丰田Mirai在美国销售了超过2900辆燃料电池车,世界最大的燃料电池叉车企业 PlugPower 在美国已累计销售超过 2 万辆燃料电池叉车。
日本是全球首个提出要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氢能社会”的国家。所谓“氢能社会”是指将氢能作为燃料广泛应用于社会日常生活和经济产业活动之中,与电力、热力共同构成二次能源的三大支柱。
韩国2018 年把氢能产业定为三大战略投资领域之一,2019 年初发布《氢能经济发展路线 年进入氢能社会,力争在氢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领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韩国政府以现代等汽车企业为依托,未来五年内用于氢燃料电池以及加氢站的补贴将达到 20亿欧元。韩国预计加氢站 2020 年达到 80 座,2025 年达到 210 座,2030年达到 520 座。
德国政府专门成立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组织(NOW-Gmbh)推进相关领域工作,启动氢能和燃料电池国家技术创新计划(NIP),确立了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全球第一,加氢站基础设施全球第二,燃料电池的供应和制造规模全球第三。
中国对于氢能的发展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未受到高度重视,直到2019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鼓励发展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燃料电池装备以及在新能源汽车和船舶上的应用。这一事件标志着氢能发展已进入顶层设计,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年也被称为氢能发展的元年。各地在这一年后也随之出台相关政策。氢能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
氢能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重点,氢能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根据高盛2月公布的报告,全球氢能市场的总规模约为1250亿美元,到2030年将在此基础上翻一番,到2050年达到万亿美元市场规模。
从国内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氢能产业热度攀升,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市发布相关政策,助推氢能源产业发展。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同比增长32%,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
中国氢能产业联盟预计到2030年碳达峰期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约400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 其中可再生氢供给可达约770万吨。到2060年碳中和的情境下,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 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其中70%为可再生能源制氢。
不过,从当前氢能产业规划来看,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和氢燃料汽车,在建筑、工业、发电、航空航天方面涉及较少。同时,氢制备、存储以及利用方面技术不完善,氢能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氢能源产业链包括三大环节,上游为制氢,中游为氢储运、加氢站,下游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如交通、工业、发电以及储能等。
氢能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制氢。氢能是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制备获得。目前制氢方式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等三类。工业副产品制氢在国内较为常见,但同时也存在捕集与封存技术方面的问题。化石燃料制氢是获得氢气的主流方式,但存在碳排放量高以及气体杂质多的问题。电解水制氢是最有潜力的绿色氢能生产方式,但目前仅占3%,受电价价格影响,成本较高,还未能大面积推广。
氢能产业链中游分为氢储运和加氢站两部分。氢储运作为氢气生产端与应用端的重要桥梁,氢能源的储运可以分为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有机液态储运、固态介质储运、合成燃料储运等多种方式。
低温液态储氢密度高,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昂,运输设备以低温绝热液氢罐/瓶和液氢运输槽罐车为主。国内目前主要将其用于航空领域,民用液氢项目近年来正加速推进。
固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是较为前沿的技术,国内与德国、日本等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大多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商业化较远,是未来储运技术的重点攻关方向。
在加氢站方面,我国加氢站数量处于全球第一,但建设主要受政策驱动,2022年3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提出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各地也针对性进行了加氢站布局。当前除西藏、青海、甘肃外,其他省份全覆盖。
氢能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应用端。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也是氢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交通领域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当下优先应用场景。电池种类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美日已实现商业化,我国尚在初步研发阶段。而发电、储能、航空等领域因技术门槛与成本限制还有待发展。
成立于1997年,股票代码:000723,是全国最大的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之一,是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头部企业,是能源行业率先转型升级的革新者。
对于氢能产业体系的发展,该公司启动“五个一”战略:一点(新能源商用车制造)、一线(燃料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一网(综合能源供应网络)、一平台(碳资产及大数据运营管理平台)、一中心(氢能汽车运营中心)。与此同时,该公司还正全力推进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能源金三角、中部地区,探索了从研发—生产制造—商业化应用的“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聚集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的头部企业,打造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集群。
当前,该公司旗下的飞驰科技在氢燃料电池方面是国内第一批获得氢能源汽车整车资质与国内第一批获得氢能源汽车公告的企业,2017年建立了全国首个氢能汽车维保中心,建立了国内第一套氢能汽车维保体系标准;2019年,向马来西亚出口燃料电池汽车,实现了中国氢能汽车出口“零的突破”;国内首家成功研制全球首台4.5T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与帮助客户进行碳减排认证和交易的氢燃料汽商用车企业,此外还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出氢燃料重卡与投入试运营的氢能重卡项目的企业。
该公司在2020年宣布3-5年内规划建设100座加氢站(含油氢汽电综合能源站),目前在广东佛山、云浮,山西太原、晋中,北京市,山东青岛,浙江嘉兴等地拥有8座已建成加氢站。
如今美锦能源已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先后与河钢集团、中国石化、中国船级社、中国华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京能集团、上环所等知名企业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成立于1998年5月,股票代码:SH 601678,主要从事有机、无机化工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是我国重要的环氧丙烷及烧碱产品生产商和三氯乙烯、油田助剂供应商。烧碱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纺织、冶金、医药、石油等行业。公司烧碱产能 61 万吨。
在山东省内位居前列。其中粒碱产能 20 万吨,是国内最大的粒碱生产商;片碱装置 20 万吨。环氧丙烷主要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丙二醇和各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公司控股子公司山东滨华氢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氢能源项目,该氢能源项目是将滨化股份氯碱装置副产的氢气经过一级压缩升压,净化脱除杂质后达到氢燃料电池车用动力氢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压缩后充装到长管拖车,再运输到加氢站为燃料电池车加注清洁燃料。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实现氢气充装量1000Nm3/h,二期可再增加氢气充装量12000Nm3/h。
成立于1996年,股票代码:002221,该公司以LPG-PDH-PP为基础,发展高分子材料与氢能产业,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围绕茂名合力打造零碳产业园,共建新时代发展理念样板工程。
在氢能领域,该公司张家港基地销售氢气约0.42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7.34%。公司已与凯凌化工、易高生物、梅塞尔气体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氢气供应关系,同时与氢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成功打造氢能公交车运营生态圈,实现安全平稳运营,预计每年运力递增。
宁波基地销售氢气约0.8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9.39%。氢气充装站于2021年11月顺利投入运营,设计充装能力8,000m?/h,目前国内第一。基地已与林德气体、万华化学、中海油大榭石化等企业建立稳定的氢气供应关系,同时规划与宁波市政府、氢能相关企业积极推进物流集卡氢能运营生态圈。
茂名基地一期规划建设2个5万吨级液化烃专用码头及相应的仓储罐区,2套丙烷脱氢(PDH)装置,2-3套聚丙烯(PP)装置,总投资约110亿元。二期规划建设1-2套丙烷脱氢(PDH)装置,下游配套2套聚丙烯(PP)装置 ,总投资约80亿元 。三期规划建设1-2套丙烷脱氢(PDH)装置,下游配套2套聚丙烯(PP)装置,总投资约60亿元。四期规划利用PDH装置副产乙烷气及丁烷建设乙烯装置,下游配套丁二烯装置和聚乙烯装置,总投资约150亿元。
成立于2000年,股票代码:601012,在氢能源领域,2021年10月,隆基氢能科技首台碱性水电解槽下线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该电解槽采用高电流密度设计,单台电解槽的氢气制备能力达1000Nm?3;/h及以上水平,在未来五年还有5-10GW的规划产能。今年3月,隆基股份子公司隆基绿能创投与上海朱雀嬴私募投资基金合资设立隆基氢能科技,致力于氢能源的研发。子公司成立后,先后与同济大学、中石化、无锡高新区和西安高新区等机构与单位达成战略合作。
成立于2005年08月,股票代码002648.SZ,在氢能领域,该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签订《共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合作框架协议》,在推动分布式能源设施建设、供热供汽和智慧能源管理、购售电长期合作提供最优质电价优惠、合作开展智慧加氢站和油氢综合能源站等方面开展合作;在节能减碳方面,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绿电采购,加快实现产业循环经济;加快实施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发挥电池级碳酸酯产业链吸收利用CO2的设计,积极探索氢能储能、氮气利用合成液氨等新工艺、新技术,发挥从原料端到新材料的绿色工艺优势。
成立于2003年,股票代码:是由金马能源(香港)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萍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济源市金马兴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内同行业在香港上市的首家企业。
该公司近年积极研发提升氢气提纯技术,成功掌握了氢电池燃料,极高纯度氢气之生产技术,产能约每小时5千至1万立方米。金马下一步将继续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形成年产氢气规模10亿立方米。
此外,2021年金马与国内加氢站建设与运营企业龙头上海氢枫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透过这合作,金马掌握了氢气运输、储存以及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的能力,具备全面进入氢电池燃料产业链的条件。未来,金马能源计划进一步收购、扩大氢能生产,重点发展氢能汽车、重卡及燃料电池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依托现有油气站联营建设加氢站,以河南区域为主,辐射周边省份,逐步建设运营50-100个加氢站。最终,形成氢气的制、储、运、加等全产业链业务。
成立于1991年,股票代码:002002,是中国大型资源能源综合产业集团,是中国“氢能源、新材料、大环保和交易所”产业的领航者,拥有“氢能源、新材料、大环保和交易所”四大产业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鸿达兴业大力发展氢能产业,致力于开展氢气生产、储能、氢气储运、加氢站、氢能应用装备等的技术研究,申请了有关技术专利共37项,其中16项发明专利、18 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投资建设我国首个民用液氢工厂;投资49亿元建年产5万吨氢能项目;此外,鸿达兴业子公司乌海化工在乌海市海南区海化工业园建设的第一座加氢站成功投入使用,向氢燃料轿车、大巴车及工业车辆提供合格的氢气。
氢能技术突破方面,目前已设立广东氢能研究院和鸿达氢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拥有气态、固态、液态三种储氢方式的技术,大力发展氢能储能业务;该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法国液化空气等企业加强在氢能技术、装备与应用方面的合作;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制氢、储氢等领域不断巩固领先地位,现已申请相关专利 37 项。
成立于2005年,股票代码600989,在氢能方面,该公司在2021年生产的第一台电解槽开始送电调试,该电解槽采用单台产能1000标方/小时的高效碱性电解槽制氢设备,并配套相应的氢气压缩与储存设备;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首批30台电解水制氢设备已全部投运;新增电解水制氢能力20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目前已形成30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电解水制氢产能。目前已具备年产3亿立方绿氢的产能,到今年底还将进一步扩建至年产6亿立方绿氢规模。
成立于1991年,股票代码:002549,是一家以石油化工尾气、废气、火炬气为原料进行回收利用的专业环保企业。该公司回收大规模化工厂、炼油厂排放的废气、 尾气、火炬气中组分含有的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有价值的成份通过分离、提纯、加工、液化等各项工艺,生产出高品质产 品,属于环保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是资源综合利用行业。
目前在氢能方面,该公司氢气产品主要在岳阳长岭、安庆、福建泉州、海南,已形成每年生产2万吨氢气的生产能力,主要是回收上游尾气提纯氢气后返回上游。其中,海南凯美特的中石化海南炼化氢能凯美特充装站项目,通过回收中石化海南炼化所生产的尾气作为原料进行多级纯化后,供应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氢能源用车所需的氢能原料。
成立于1999年,股票代码:688106,是一家特种气体和大宗气体供应商,在氢能产业链中主要参与制氢、储氢、运氢等环节,拥有苏州、重庆、张家港、眉山、株洲5个氢气产能基地。2022 年1月,苏州金宏物流有限公司与嘉兴氢能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金宏物流凭借专业的氢气运输能力,为托运方嘉兴氢能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专业的氢气物流服务。2022 年 6 月,与中车国创轨道科技签署氢能推广应用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交付一套现场制、储、运、加的撬装系统,保证氢能机车加氢运行,该项目拓展了公司所在氢能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形成了制、储、运、加的专业格局。
成立于1999年,股票代码:002002,该公司依托现有现代煤化工园区大规模制氢装置以及在制氢工艺、技术实践和运维管理的雄厚实力,探索布局光伏制氢产业链。目前已完成单台套1,000立方每小时制氢装置气液分离系统、氢气纯化系统的工艺结构设计。具备配套压力容器和部件的生产能力,拥有电解水制氢全系统物料清单、电气设备的配置方案和测试方案。
成立于1997年, 股票代码:000875.该公司旗下子公司长春吉电氢能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加氢站投资建设及运营、氢气制取、氢气采购及销售、风力及光伏发电、氢气储运技术开发及应用、氢气储运设备开发与制造、加氢设备制造、电解制氢设备制造、氢能产业项目开发及投资业务等。同时持股26.76%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先进制氢设备研发、制造。还与国核院签署了中韩示范区“可再生能源+PEM制氢+加氢”一体化创新示范项目EPC总承包合同。
成立于1993年,股票代码:600875,属于能源装备行业,为全球能源运营商及其他用户提供各类能源、环保、化工等产品及系统成套、贸易、金融、物流等服务。主要经营模式是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先进的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气电、火电等清洁高效能源成套设备,以及向全球能源运营商提供工程承包及服务等相关业务,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设备研究开发制造基地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
在氢能领域形成了氢获取、氢储存、氢加注、氢使用的氢能一体化方案,推动了国内首套100kW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示范应用,已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膜电极、高功率密度电堆及测试设备,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产品体系,掌握了产品批量生产、检测、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能力,研制完成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国家示范项目空气透平,已推进建设国内首个新型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
成立于2004年,股票代码:601727,是大型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该公司主导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其中,在氢能领域,该公司投资建设PEM电解水制氢工程验证及应用示范平台,预计年末将完成大容量电解槽制氢测试工作,具备MW级制氢系统测试能力,并在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园区内风光储系统耦合建成“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正以电解水制氢为产业突破点,并向储氢、加氢及分布式发电等全产业链布局,与新能源、二氧化碳捕集等产业协同,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争取形成制氢、储/加氢、氢发电、能化结合的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
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成立于2004年,专事新能源储运装备制造、车用复合气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深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领域近20年,自2008年开始研发高压储氢气瓶,拥有氢气瓶专利和实用新型16个。
氢能储运产品包括加氢站站用瓶、长距离运氢长管以及车载供氢系统备等,具备年产3万只III型储氢气瓶制造能力和70MPa IV型气瓶的技术储备,其70MPa储氢瓶容积覆盖28L-66L,35MPa储氢瓶容积覆盖53L-385L,是国内少数可以实现385L储氢气瓶批量供应的厂家。服务于宇通客车、南京金龙、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国内商用车和重工领域的头部企业。拥有苏州、成都、九江三个制造基地,氢气瓶产能7万只/年,十四五期间规划氢气瓶年产能10万只。2021年中材科技车载储氢瓶出货量排名国内第二,氢能板块整体收入规模约1亿元。
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成立于2004年,2005年上市,是一家围绕天然气和氢能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装备制造商和工程服务商。公司自2006年起开展氢能业务,现已涵盖氢能储运加领域,产品包括20-30MPa高压氢气管束运输车、30MPa缠绕气瓶管束式集装箱、99MPa站用储氢瓶组、35Mpa III型车载储氢瓶、70MPa IV型车载储氢瓶等。2021年,由中集安瑞科承制的船用30Mpa储氢瓶成功交付,出口欧洲。
2021年,与挪威HEXAGON PURUS成立合资公司,将欧洲已成熟运用的IV型储氢瓶技术国产化,并计划产能10万/年的IV型储氢瓶生产线,目前暂未实现IV型储氢瓶的量产。今年7月,该合资公司为香港首架氢能巴士提供IV型车载储氢瓶及供氢系统。
成立于1988年,股票代码:603013,是一家塑料燃料系统集成供应商,主营业务为汽车储能系统研发、制造和销售。2021年开始投入到车载氢系统及其零部件的研发工作中,与国内知名高校及氢能头部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该公司自主研发的35MPa车载氢系统已在成渝地区示范运营;70MPa车载氢系统已取得某主机厂批量订单,IV型70MPa储氢气瓶目前正在研发,处于试制样件基本性能测试阶段。储氢系统非亚普股份主营业务且目前未产生营业收入,还处在早期研发试验阶段,但该公司表示未来将持续布局。
成立于1992年,股票代码:600860,主营业务为气体储运装备制造,拥有车用LNG气瓶、CNG气瓶、低温贮罐、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等多方位的技术能力。氢储运方面,该公司拥有III型瓶设计测试中心及生产线MPa。目前,天海工业生产的35MPa III型瓶已批量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并已研制出70MPa高压储氢瓶,已通过产品认证,正在示范样车上安装使用。
此外,该公司还在IV型储氢瓶方面有技术布局,其IV型车载储氢气瓶与同规格III型瓶相比重量可降低约30%,目前已建成一条柔性化IV型瓶生产线,生产线设计产能为年产一万支气瓶,后续会随市场需求而进行扩容。
天沃科技成立于2001年,股票代码:002564。是一家以能源工程服务为产业主体,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产业基础,以军民融合为产业突破方向的新型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该公司着力加快以光热、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工程业务发展。该公司子公司张化机具有生产气态氢容器及液态氢容器的条件。
四川蜀道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股票代码:300540,是一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研发、生产、销售LNG液化设备、液体空分设备、低温液体储运设备为主,并致力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开发应用、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的股份制企业。
主要产品包括:天然气液化装置、焦炉气液化装置、煤层气液化装置、空气分离装置、氦气提取和精炼装置、化工尾气和轻烃回收装置、氧氮液化装置、HYCO分离装置、LNG/L-CNG加气站、氢加注站、大型低温液体储槽、增压透平膨胀机组等。已具备日处理600万方LNG液化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液体空分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达到日产量1000吨,是国产LNG装置运行业绩最多的企业。
在氢能领域方面已完成焦炉尾气制氢及提纯装置、氢气液化装置、氦气提取及精炼装置、液体空气储能装置等技术的研发、专利注册及产品定型。并牵头出资设立氢能源产业基金1家,实现了氢能源、LNG以及工业气体等产业下游布局。
成立于2003年,股票代码:300228,该公司专业从事天然气液化和LNG储存、运输、终端应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及提供一站式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根据产品应用领域及客户所处行业的不同,公司产品主要分为LNG应用装备、重型装备、LNG装卸设备、LNG销售及运维服务等。
主营产品有液化工厂装置、LNG/L-CNG加气站设备、低温液体运输车、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LNG储罐、车(船)用LNG供气系统、速必达、系列低温阀门;各类化工及海工等方面的塔器、换热器、反应器等压力容器及LNG船罐;LNG装卸臂及装车撬等特种能源装备;天然气液化相关业务等。
主要客户包括重卡制造企业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陕汽商用车、北奔重卡、上汽红岩等,油气开采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并已进入世界油气行业龙头企业如壳牌、埃克森美孚、BP、道达尔、沙特阿美和空分巨头法液空、AP、林德以及总承包公司如美国福陆、日本日挥、韩国三星、现代等的全球战略合格供应商名单。
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液态储氢技术及相关技术服务提供商,其技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程寒松“新型氢能储能与供能一体化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转化,产品有液态储氢材料、纳米氧化物、电池隔膜和单多晶硅片制绒剂等。2017年,研发的氢能物流车在武汉扬子江客车集团下线 。
成立于1999年,股票代码:600501,该公司氢能产业涉及的主要产品有PSA变压吸附罐、大型粉煤气化炉、高压液氢贮罐、大容积液氢贮箱,移动式液氢贮罐、液氢运输半挂车、氢燃料电池环卫车、液氢汽化器、液氢输送真空硬管及软管、液氢用低温补偿器等。用于航天领域相关单位小批量配套液氢气氢贮罐、场内液氢运输车和液氢气氢输送管道。
国富氢能是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大规模氢液化和液氢储运及终端利用装备研制,实现“卡脖子”设备国产化。拥有低温液氢储运等核心技术,在液氢储运上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6项,参与起草液氢国家标准,产品包括液氢瓶、液氢罐箱等,提供液氢工厂解决方案。
现有液氢工厂项目备案开工,自主开发的10吨/天氢液化装置完成研制,车载液氢瓶通过液氢火烧试验,其大型民用液氢储存容器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该液氢储存容器设计尺寸为200立方米以上,储氢量超过14吨,总体产能为50套/年;待未来三期装备基地建设完工后,预计产能可达到每年100套以上。该液氢储存容器出厂后,将会应用于齐鲁氢能一体化及储氢装备制造项目中。
2020年6月国富氢能发布公告,通过IPO募资20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氢能装备产业基地三期项目,新增液氢及IV型瓶研发中心项目。
成立于2016年,核心技术由中科院理化所低温工程技术成果转化,是一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大型低温制冷装备设计制造、低温系统工程与工业气体供应商,氢能方面提供液氢、氢液化装置以及氢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在氢能产业链,中科富海作为牵头单位联合9家国内优势单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是打破国际禁运与垄断,实现未来国产首台套液氢工厂与液氢加氢站示范运行。中科富海目前已在国内多地建设1.5吨-10吨规模大型液氢工厂,并已实现大型氢液化装备出口,首套1.5吨/天液氢工厂于今年中旬在安徽调试运行,建成后可年产液氢324万标方。
成立于1998年,股票代码:000969。在氢能方面,该公司已实现气体扩散层、金属双极板等关键材料的稳定生产和批量销售;同时,还联合承担了国家氢燃料电池重点研发计划,已完成燃料电池测试系统和110kw级燃料电池电堆的制备及测试验证;
此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35MPa加氢机、加氢站智慧站控系统、加氢站安全连锁控制系统等已应用于承建的河北钢铁集团邯郸、唐山两个示范加氢站的建设。在氢能源业务孵化方面,安泰环境将加速新能源领域业务布局,加大氢能相关业务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力度。
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综合实力雄厚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机构,是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该公司在分布式供能、氢储能方面做了探索,目前该公司在怀柔基地,建设了30KW的风电电解水制氢,500NM3固态制氢,5KW燃料电池发电集成系统;氢储能方面,将合作建设200MW,800MWh的氢储能调峰电站,每年可产氢2.1万吨,发电2.9亿度,将采用96套8000Nm?3;金属固态储氢装置保证现场的安全高密度储氢。
此外,有研集团近几年加入了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代表国家科技部加入国际能源署(IEA)氢能技术合作伙伴(Hydrogen TCP);有研工研院成功加入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及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等一系列国内外氢能组织。
成立于2016年,氢枫是一家以加氢站投资、建设和运营为主要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加氢站为最早涉及的板块,成功中标河北省6.4t/24h加氢站项目,开创国内单日量最大规模加氢站的先河。
镁源动力成立于2017年,核心业务包括氢化镁粉体制备、氢化镁燃料电池系统、氢化镁储氢系统三大板块,设立1个省级研发中心及相关实验基地,已开发氢化镁的批量制备工艺并建立了吨级中试生产线,并已向国内外合作单位小批量供应氢化镁。
2019年开始承担上海市科委关于500kg/天的镁基固态储氢装置的研发任务。2020年第四季度,首座镁基固态储氢示范站将在山东省济宁市落成,加氢能力为550公斤/天,供两条公交线月,氢储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镁合金高密度储氢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首条生产线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可年产镁基固态储氢设备约720套。
成立于2016年,技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丁文江院士带领的团队,该公司专注于镁合金固态储氢技术的研发生产。氢能业务包括加氢站设备、运营和镁基固态储氢设备等。
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金属氢化物固态储氢领域的领军企业,专注于固态储氢材料、储氢装置及相关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其固态储氢载体为稀土储氢合金粉,提供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及相关配件、金属氢化物储氢净化装置和氢压缩机等产品。
成立于2005年,股票代码:300471,是清洁能源加注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授权专利494项,软件著作权124项,防爆合格证60项,CE认证138项。
厚普股份业务已涵盖天然气/氢能加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集成;清洁能源领域及航空零部件领域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天然气和氢能源等相关工程的EPC;天然气能源贸易;智慧物联网信息化集成监管平台的研发、生产和集成以及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售后服务。
其中在氢能领域的产品包括加氢机、E系列出口型加氢站、S系列标准型加氢站、S系列标准型加氢站、顺序盘、加/卸氢柱、加氢站控制系统、加氢橇装设备、35MPa压缩氢气加气机检定装置。
当前,该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区域,同时遍布欧洲、非洲、东南亚、中亚、美洲等地区。该公司合作的客户主要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各大燃气集团、各地交运集团、物流、港口码头等。
成立于1996年,股票代码:002221,是烷烃资源综合运营商。氢能方面,东华能源宁波基地现有8000m3/h加氢站,为国内最大;张家港基地拥有1000kg/12h加氢站。此前,东华能源投资400亿元在茂名建设丙烷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目前,茂名一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还与中核集团签约合作共同推进高温气冷堆项目,未来5年内预计投资超千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园。此外,双方将共同成立氢能联盟,成立氢能研究院和中试工厂,主要围绕绿色制氢过程中的热化学制氢技术路线,开发固态储氢材料。
成立于2003年,股票代码600273,该公司以热电联产为源头,构建起包括基础化工、特色新材料、氢能源利用等在内的能源和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主要制造和销售聚氯乙烯(含氯乙烯)、脂肪醇(酸)、氯碱、蒸汽、磺化医药系列产品以及硫酸系列产品,子公司经营化工、港口码头装卸、仓储业务、新能源发电业务及氢能、加氢设备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
该公司拥有30万吨/年乙烯法聚氯乙烯(含氯乙烯)项目,同时拥有20万吨/年脂肪醇(酸)装置,并且为浙北地区(嘉兴、湖州)唯一氯碱生产商。公司利用工业副产氢,在氢能源领域进行氢能一体化布局。联合国富氢能、上海重塑成立江苏嘉化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长三角地区加氢站的投资、建设及运营,通过车站联动的方式,实现加氢站对公交车、物流车的氢能及时供应。同时承担的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大型国产氢气液化系统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子课题《氢液化工厂项目》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气氢装置已全面投运,保证了自有加氢站的氢气供应。
成立于2000年,股票代码:00386。在氢能方面,中国石化在2019年7月1日,建成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广东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在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共建设4座冬奥加氢站,累计服务各类冬奥车辆 1.26 万车次。
目前,中国石化已在全国建成83座加氢站,全年氢气加注量超过800吨。此外,还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远期力争成为世界领先氢能公司的目标。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石化将建成加氢能力12万吨/年左右的加氢站网络。
成立于2017年,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央骨干能源企业,是集央企联合重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四个试点”于一身的中央企业,拥有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业务,产业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公司、风力发电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在氢能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与福建签约称将在氢能运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北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简称低碳院北美中心)在美国俄亥俄州斯塔克地区交通局(简称SARTA公司)成功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大巴车加氢演示,刷新了大巴车加注数量、加氢枪加注速度、车载储罐加满程度等多项世界纪录。
成立于2002年,股票代码:000338,是国内重卡及动力总成。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全系列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液压产品、重型汽车、叉车、供应链解决方案、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等,其中,发动机产品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和服务于全球卡车、客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船舶、电力等市场。“潍柴动力发动机”“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陕汽重卡”“林德液压”等深得客户信赖,形成了品牌集群效应。
氢燃料电池是未来核心战略业务。2016年公司战略投资苏州弗尔赛能源科技,此后公司与博世、Ceres Power等展开氢能源相关合作。2018年公司投资公告出资 1.63亿美元认购Ballard19.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与此同时公司启动林德液压产业园项目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氢燃料电池和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等。与瑞士飞速集团战略合作,进一步纵向延伸燃料电池产业链布局,提高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的核心竞争力,弥补我国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短板。氢燃料电池加速产业化、规模化。建成集研发、测试、检验、试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燃料电池产业园,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在全国开通燃料电池公交专线万公里。
成立于1994年,股票代码:002733,是一家集电池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化学电源、新能源储能、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主要产品涵盖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三大品类。是国内最早从事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研发和生产的专业厂家之一。在氢能产业链上已完成制氢、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车运营等关键环节的卡位布局。
该公司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应用。2017年11月,与武汉经济开发签订作协议,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雄韬氢燃料电池产业园,3-5年之内建成年产能不少于10万套的氢燃料发动机系统生产基地,并在湖北省范围内推广不少于5000辆氢燃料整车。2019年,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达成50亿元氢能源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包括40MW分散式风电项目、规划建设加氢站和公交和物流运输示范项目,欲打造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一体化氢能源产业链;2019年11月,与相关合作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大同氢都建设。
同时公司已经在低载铂量催化剂、膜电极、铝制氢等各个领域自行投入研发。与国内多所知名985和211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氢雄-同济大学“氢能燃料电池系统联合实验室”、氢雄-华南理工大学战略合作,以及氢雄-武汉理工大学战略合作。
目前该公司的合作伙伴有艾默生(EMERSON)、施耐德(Schneider Group)、易事特、中国移动、中兴、华为、南方电网、中国电信、东风汽车、五洲龙汽车等。
成立于2012年,股票代码:688339,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及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氢能领域的领导品牌。依托北京、张家口、上海、郑州、淄博、重庆及成都等战略城市的产业基础,采用“点-线-面”的发展模式,推动当地氢能产业生态构建。
目前,亿华通已形成以自主氢燃料电池系统为核心,包括双极板、电堆、整车控制器、智能DC/DC、氢系统、测试设备、燃料电池实验室全套解决方案等在内的纵向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体系。还建立了在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系统,提前完成了国家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目标。同时,自主开发的全系列测试服务体系为众多主流商用车企燃料电池实验室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目前,该公司分别与宇通、福田、中通、申龙、苏州金龙、安凯、中植、东风、重汽、陕汽、北汽、广汽、长安等企业合作,联合推出客车、物流车、乘用车、叉车、有轨电车、固定电源等全系列产品。
成立于2003年,股票代码:688819,该公司已形成了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协同发展及氢燃料电池等新材料电池储备发展的电池产品体系。
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该公司以系统、电堆为重点,加强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研究,提升技术开发水平,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扩大科技影响力。今年上半年,在系统开发领域,该公司已完成 500(套/年)产能的中试组装线 系统已通过强制检验。与此同时,年产 3000 套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江苏沭阳基地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
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燃料电池研发商,专注于从事燃料发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其产品核心原理在于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从而为外部进行供电。目前,其产品还处于内部研发阶段。
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在空冷非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在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制备、电池堆结构设计,中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目前攀业共申请中国专利30项,国际专利2项,并与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领先的金属电极板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系统及总成的专业生产厂家,是目前国内唯一量产金属双极板电堆的生产厂家。
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氢燃料电池研发商,主营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制造与销售。目前融科氢能拥有多项核心技术,该公司研发的120kW、80kW、60kW等系列氢燃料电池产品已可广泛运用在重卡及商用物流车上,并与中通客车、中国重汽、宇通、东风汽车形成了良好合作关系。
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自主知识产权燃料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公司。骥翀氢能定位于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涵盖了电池电堆定制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等。
成立于2017年5月,总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在北京、大连和大通有子公司,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新能源材料、氢能、燃料电池和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元器件、模块和能源系统的测试、评价、生产和销售。
成立于2017年,是由国家电投批准成立的氢能产业科技型企业。氢能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依托国家电投产业资源和创新优势,在国家电投整体氢能产业战略布局框架下,高起点、快节奏开展氢能产业关键核心科技创新。创氢能公司致力于通过持续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将氢能公司打造成为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研发与高端制造一体化、高度市场化的氢能行业领军企业,有力支撑国家电投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燃料电池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燃料电池电堆与系统自主核心技术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内燃料电池领域唯一的衣宝廉院士工作站,并形成以中科院大化所、同济大学为技术来源的成建制一流研发团队,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明天氢能公司已通过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自主开发了金属单极板冲压、金属双极板激光焊接、金属双极板镀膜、MEA生产、电堆装配、电堆活化与测试、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八大生产线。建成国内首个万台级燃料电池工厂,产业化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产品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致力于通过规模化生产使氢燃料电池能广泛应用于车、船、无人机。轨道交通、分布式发电、备用电源等领域,为我国庞大的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闲置产能和海量工业副产氢提供安全高效的应用方案,为解决我国能源的环保问题、结构问题和安全问题贡献-份智慧和力量。
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燃料电池供应及服务商,是东方电气集团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氢能利用整体解决方案及燃料电池相关的核心设备和服务。公司全面掌握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研制、电堆工程设计及系统集成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系列产品。
该公司现已完成燃料电池公交、燃料电池大巴等车型的开发;专用车产品上,完成燃料电池翼开启厢式车等车型开发。通过构建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测试平台,已实现系统装配质量在线检测,开展膜电极、双极板等研究,提高燃料电池系统自主集成能力、提升燃料电池系统和整车的匹配、降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构建燃料电池自主系统研发能力。
已建立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评价体系,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测试评价研究,完善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台架测试条件能力、完善燃料电池系统的整车搭载测试能力,建立适合于公司使用的测试评价方法,建立特有的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测试评价体系,选型高性能、长寿命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为燃料电池客车的应用提供有效的试验测评。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性能燃料电池系统与整车的匹配技术、能量管理策略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燃料电池客车推扩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宇通加速布局各类氢燃料电池车产品,品类涵盖客车、环卫车、牵引车、搅拌车、冷链物流车等多个领域,在2009年,宇通客车研发第一代燃料电池客车。经过十余年投运积累,宇通燃料电池客车已累计运营超过3500万公里,并开始投入第四代氢燃料电池客车的研发。同时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江苏张家港、山东潍坊、贵州六盘水等地的运营网络。
针对氢燃料客车加注、制取的需求,宇通研发了配套的储运加注技术,目前已在河南省范围内建成加氢站4座,形成了完整的运营维护能力,可为客户提供涵盖制氢、运氢、加氢和运营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外为了降低氢能爆燃的风险,宇通氢燃料客车采用氢燃料电池混动系统方案,实现氢氧两级分开存储,使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能驱动车辆。宇通还针对氢燃料电池客车的使用特点,从研发、生产、测试、维保四个环节着手开发出配套燃料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技术,以氢安全、结构安全、三防安全、功能安全和碰撞安全为落脚点,保证车辆使用和运营安全。
长城汽车现已形成从混合动力到纯电驱动再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全技术布局。在氢能产业方面,长城已完成氢能源产业链核心技术布局,并将建立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打造基于碳中和为目标的清洁能源体系。
围绕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推出氢柠技术。在燃料电池乘用车系统方面,长城汽车实现了电堆峰值功率120kW,系统峰值功率95kW,额定功率64kW,电堆功率密度大于3.2kW/L,系统最高效率60%,可在-30℃冷启动。
在储氢系统方面,长城汽车使用的储氢罐应用自主研发的金属阀座与塑料内胆链接密封结构和复合材料缠绕层设计理念,工作压力70Mpa,质量储氢2.94kg,泄露率小于10Ncc/h。
在技术层面,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实现“电堆及核心组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组件(控制器等)、Ⅳ型储氢瓶、高压储氢阀门、氢安全、液氢工艺”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
该公司积极向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转型,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升级,陆续投放长续航智能网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汽车等新产品;同时,对燃油汽车产品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新技术应用水平。
2022 年 4 月 26 日,中国华能海南分公司在海马汽车海南基地建设的 4.6MW 分布式光伏项目宣布开工,这标志着海马汽车全产业链零碳排放汽车生态体第一个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启动。5 月 31 日,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投产,该项目由“绿电”制“绿氢”,可有效助力海马汽车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该公司基于自主燃料电池系统的广汽首款氢燃料电池车正在示范运营中;推进灵活燃料发动机技术研究,氢燃料发动机实现国内首家乘用车整车搭载测试。2022年发布了试制成功的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Aion LX Fuel Cell,标志着广汽氢能乘用车布局获得实质性进展。
氢能市场火热,已成为行业风口。对此,36氪河南特别推出《氢能产业链图谱》,梳理氢能产业,呈现完整的产业链。
本文由「36氪河南的朋友们」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必究。
随着招商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只有熟悉产业链的专业招商团队才能胜出,部分招商领先城市的招商工作人员,都会人手一份招商图谱。 产业链图谱是一个产业的全景图,只有了解了产业上中下游相关企业,才能实现精准招商,实现当地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为了更好地服务各级招商工作者,36氪河南陆续推出100+行业产业链全景图谱,欢迎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