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多地锚定产业链 氢能汽车发展“乘风起”

编辑:中国氢能网

多地锚定产业链 氢能汽车发展“乘风起”,

福岛氢能业务,承德氢能企业,氢能专业招生  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下,氢能汽车在实现净零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氢燃料电池汽车每使用1kg氢气替代汽柴油可减排10~15kg二氧化碳,同时可满足重载、低温环境启动等苛刻条件要求。

  2022年以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超1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运营,来自丰田汽车、北汽集团、福田汽车宇通客车等车企均积极参与其中,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抢抓机遇培育氢能产业链,频繁布局从氢气制备到储运等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领域。目前,我国在氢能加注方面已累计建成超过250座加氢站,约占全球总数的40%,加氢站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骥翀氢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全国‘3+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运行已满一年,在政策的强力撬动与信心提振下,城市群内的氢能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集中交付和推广动作接连不断,氢燃料电池产业正迈入‘爆发期’。”

  “开氢能源汽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跑起来更耐久,运行起来也不会有太多噪声,在气温低的时候开起来比燃油车都顺手。”一位氢能源物流车司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2021年8月和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关于启动新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划定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广东城市群、河北城市群、河南城市群等五大城市群作为试点。

  一年多时间以来,我国氢能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辆和400辆,同比分别增长51.9%和149.7%。1~11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9.1%和150.9%。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22年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的第一年,未来,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场景规模化运营和乘用车市场不断开拓,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

  回望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进一步实现大规模运营与推广,核心原因在于国家和各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和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从战略层面对氢能产业发展做出顶层设计。

  事实上,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实现“双碳”战略早已成为行业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量约为3300万吨,应用市场潜力巨大。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

  例如,上海市陆续出台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氢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培育5~10家独角兽企业。

  郑州市出台的《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也提出,将以发展氢燃料电池客车为重点,逐步形成多车型、多规格、系列化的产业链条,高水平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巩固氢燃料电池客车技术先进性和行业龙头品牌地位,加快氢燃料电池环卫车、卡车等商用车研发和产业化。

  近年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正处于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前夕,并已在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实现自主发展,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郑州市为例,其在整车集成和多场景应用方面拥有基础优势,尤其是以宇通集团为代表的整车生产企业,在燃料电池电电混合动力系统、车载供氢系统和电堆等领域进行了探索,整车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宇通集团副总裁曹建伟看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跑过程。“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从现在的交流和应用来看,无论是上游、中游、下游都拥有不少机会,需要全国合作,乃至整个产业链条的合作。”

  中泰证券研报也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将与纯电汽车形成互补发展格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高效率、长续航、大载重、加注快等显著优势,发展早期在固定路线、中长途运输以及高载重三类场景相较于纯电动车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随着氢气制备和储运成本的下降,车企也在乘用车领域积极探索,以进一步开拓新的应用场景。

  此前,上汽大通MAXUS“MIFA氢”正式上线享道出行平台,首批投入使用的80辆汽车主要投放在上海区域。而“MIFA氢”实现大批量市场化运营,也标志着氢能源车产业进一步落地发展、渐入佳境,也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更多信心。

  “从2022年8月初批量交付用户,到如今实现规模性的市场化运营,上汽大通MAXUS‘MIFA氢’让我们看到氢能车应用的节奏正在加速。”对于未来氢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计划,上汽大通MAXUS方面表示,未来,上汽大通MAXUS仍将紧抓新能源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趋势,面向真实的用户需求,推动旗下产品加速实现新能源化转型,并持续在智能化领域深耕。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升氢能在本地新能源产业中的比重,多地不仅在能源规划中对氢燃料汽车保有量做出了规划,更是对氢能产业规模、加氢站数量等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全力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

  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市经信局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于近日出台政策,提出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线,打造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协同发展的中国氢能枢纽城市。到2025年,武汉市氢能产业链年营业收入将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以上。

  在各地积极推出“筑巢引凤”政策扶持下,氢能产业腾飞在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在抢占发展高地。

  近日,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罗夫汽车”)宣布,拟与十堰市在构建氢能汽车产业生态、氢能基础建设、氢能应用场景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氢能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税收6.2亿元。

  对此,格罗夫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氢能业务,在技术领域领先,已进入全球氢能源汽车产业第一阵营。公司将联合武汉中极氢能源,与省属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能源央企等氢能产业生态伙伴,共同推进氢能源制、储、运、加项目,助力湖北省、十堰市打造氢能源产业生态高地,抢占氢能源产业行业制高点。”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柴茂荣此前也指出:“氢燃料电车从大巴车向乘用车领域拓展运用,已成为各个城市竞相追逐的赛道。武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氢能汽车产业示范基地,无论是当地产业配套基础,还是科研力量、企业规模,都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将成为武汉市打造‘中国氢能汽车之都’的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集聚和培育。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同样提出,将加强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提出鼓励高校培育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学院。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表示,上海市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强化供氢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空间布局,支持金山、宝山建设氢气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支持临港、嘉定、青浦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全面支撑上海市提升绿色低碳未来产业的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