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盐城:“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绿色能源之城加速崛起

编辑:中国氢能网

盐城:“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绿色能源之城加速崛起,

氢能企业排名,院士港氢能产业,岳阳氢能产业园  12月12日,满载13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巴哈马籍船舶“弗瑞特”号从卡塔尔的拉斯拉凡港抵达我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LNG接卸码头。这是盐城“绿能港”继今年9月26日正式投产后,接卸的第二船液化天然气。“绿能港”对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优化能源结构,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在滨海港投产4座22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储罐。一期工程整体投产后按年处理能力。“绿能港”的加快建设,正是盐城践行“双碳”目标,打造绿色能源之城的生动实践。

  盐城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通过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为长三角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支撑,绿色能源之城加速崛起。

  盐城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延绵的黄海滩涂,浩瀚的蓝色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光”资源。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盐城智慧”“盐城经验”,向世界展现中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实现碳中和,全球能源消费向更加清洁的能源转型成为其中关键一环。而在此过程中,盐城一直是中国向世界展现“双碳”行动力的一扇重要窗口。

  盐城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至3600小时,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0至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时间在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是江苏太阳能资源富集之地。

  依托资源禀赋,这里云集了国家电投、华能、国家能源、三峡、大唐、国信、华电、中广核等一大批央企和大型国企,实施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科学开发“风光”资源,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盐城已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十三五”期间,盐城规划海上风电容量822万千瓦,占全省56%。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占全省61%、全国39%、全球10%。“十四五”期间,盐城规划近远海海上风电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超过全省70%。同时,正在对全市光伏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开发建设,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的光伏发电基地。

  盐城立足资源禀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47.43万千瓦,占全省24.85%,规模全省第一。其中,风电946.58万千瓦(海上554.715万千瓦;陆上391.865万千瓦),占全省41.99%。1至11月份,全市新能源累计发电量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2%,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9.14%,占全市社会用电量的58.95%。

  这意味着,全市每使用100度电,就有近60度来自新能源发电。盐城能源转型的成功经验,也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提供更多借鉴。

  用好资源“聚宝盆”,端起绿色“金饭碗”,盐城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动能澎湃。

  在迈向碳中和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盐城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姿态,将自身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的版图中嵌入“盐城坐标”,把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经过多年努力,以“龙头引领”“链式思维”构建“2+2+2”新能源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输变配电、综合能源服务两大配套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转型“含绿量”。

  晶硅光伏是盐城重点打造的地标产业链,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润阳、悦阳、正泰新能源等一大批光伏龙头装备制造企业竣工投产。随着天合16GW光伏电池、阿特斯10GW硅片、瑞晶3GW光伏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投产,产能不断释放,光伏产业链和新增规上企业产销两旺,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光伏产业链实现开票销售1002.51亿元,同比增长149.51%;新增规上企业38户,开票销售582.79亿元,占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44.45%。

  风电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今,盐城已引进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为代表的整机制造企业,中车电机、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轴承等配套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泰胜风能、海工能源、长风海工等海工制造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风电全面“平价上网”,对风电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年以来,盐城推动和帮助风电装备企业外拓市场订单、内增创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盐城“风光”产业基本盘持续扩大。2022年全市实施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43个,1至11月份,已累计完成投资141.14亿元,其中,风电装备产业链结转在建、年内新开工项目15个,完成投资38.61亿元;晶硅光伏产业链结转在建、年度新开工项目28个,完成投资102.53亿元。年内计划开工的项目中,已开工滨海海上风电智能基地项目、明阳异质结光伏电池等23个项目。

  氢能和储能产业迎来重要的风口期,盐城未雨绸缪,以建设“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储能”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定位,积极培育发展储能产业。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重点,探索“绿电”制“绿氢”的现实路径,打造长三角示范绿氢基地。今年天合、阿特斯纷纷“加码”,在盐城投资超百亿元储能项目。

  在培育壮大输变配电、综合能源服务两大配套产业方面,盐城重点发展高压输电缆、交流海底电缆和绝缘导电材料等产品,开发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站内多功能测控装置、站域保护控制装置、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设备,聚焦新能源运维及后服务市场,推动产业全寿命周期实时监测和运维闭环管理。今年顺利建成“220千伏花洲输变电工程”等系列电网网架加强工程,持续提升电网新能源消纳输送能力,积极推广“供电+能效”服务,提高终端用能效率,降低客户用能成本,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盐城踔厉奋发、躬身其中,优化布局新能源产业,在新风口下抢占先机。

  盐城见势早、起势快,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市级新能源产业专班推进机制,由市发改委牵头,系统谋划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等各项工作,运筹帷幄下好先手棋,集聚157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构建形成“2+4+8”产业布局,打造“两大集群、四大基地、八大园区”立体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两大集群”,主要是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光伏产业集群。“四大基地”,主要是近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远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综合利用基地、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八大园区”,主要是大丰风电产业园、射阳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园、东台风电产业园、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滨海风电产业园、响水风电产业园、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建湖光伏产业园。

  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和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今年润阳悦达成功获批省五星上云企业、省级智能车间、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盐城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人机协同制造”和“数字基础设施集成”两个项目,成功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优秀场景类),成为盐城市智能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品牌;上海玻钢院东台公司成功下线国内最长海上风电叶片;金风科技先后成功实现中国最长陆上风电叶片全尺寸静力测试、16MW传动实验台动调等技术突破;盐城天合国能成功入围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名单;江苏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落户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