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举办

编辑:中国氢能网

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举办,

氢能油照片,俄罗斯布局氢能,比欧氢能  7月16日,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举办,9位专家院士就氢能产业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层解读。

  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元主持论坛。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氢能分会会长魏锁,新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栋,安阳市政协副主席侯合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国家特聘专家陈焕,市领导杨青玖、万正峰、赵建玲、惠康、张相坤、黄守玺、陈晓华、宋伯迅出席论坛。

  在论坛主题报告环节,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家特聘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刘科围绕“碳中和的现实与路径”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干勇以《抓住氢能革命机遇,支撑中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为题作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彭苏萍就“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灿围绕“绿色氢能及液态阳光”这一主题,对交通及工业领域碳中和路径进行了解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寒松现场讲解了储氢技术及规模化应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燕梅围绕“标准化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讲解;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为“发展氢能贸易、开拓绿氢国际市场”提供了思路;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讲述了“双碳战略之下的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机遇”;清华大学核研院教授、研究员王诚以《推进氢燃料电池技术实用化的思考》为题交流看法。

  此次论坛由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市政府共同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华龙区政府联合承办。氢能相关科研院校、企业的业界精英,国家、省金融机构负责人,省氢能企业家代表共300余人参加论坛。

  7月16日,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家特聘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刘科在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上作《碳中和的现实与路径》主旨报告。

  刘科指出,当前业内对碳中和的认知陷入一个误区,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事实上,每年有8760个小时,而太阳能大概只有在1/5 至1/6 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5/6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另一个误区就是中国寄望于以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来降低碳排放,并解决石油不够的问题,但事实上电动车与燃油车之争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刘科说:“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如果电网主要还是煤电,那电动车的扩张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非常有限。”

  刘科表示,氢能近年来引起了中国领导人及产业界的关注。氢燃料电池车有它的优势,发电效率高,可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排放为水蒸气,如果能量产的话,燃料电池成本可以降低。但是,对于氢能来说,制氢容易,储氢、运氢却很有难度。

  那么,什么技术在未来有希望成为破局方向呢?刘科认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甲醇技术是比较现实的碳中和路径。据了解,这里的绿色甲醇是指将太阳能和风能这类绿电以甲醇化学能的方式储存下来,而且绿色甲醇生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刘科说,甲醇是非常好的液体储氢、运氢载体,1L甲醇的产氢量是1L液氢的2倍,可有效解决氢气储运的问题。

  在7月16日举办的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干勇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作题为《抓住氢能革命机遇,支撑中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干勇从国内外氢能发展现状及趋势、建设大规模绿氢制备基地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中西部承载氢能发展的历史使命、氢能产业将支撑中西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氢是二次能源,作为能源载体具有显著优势。”干勇从零碳、高效、可储能等方面阐述了氢能的优点。并保守估计,到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约10%,2060年占比将达15%,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

  干勇说,清洁氢能已成为全球所有碳中和路线的关键支柱之一。碳中和倒逼约束下,新能源将迎来跨越式发展。零碳情景下,2060年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超50%,成为电力供应主体。氢储能具备大规模、长周期等优势,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时间、空间转移,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将成为拓展电能利用、应对可再生能源随机波动的最佳方式之一。

  干勇认为,中西城市群承载氢能发展的历史使命。为满足“双碳”要求,氢冶炼采用绿氢,从成本与资源情况分析可见,采用风力、光伏电制氢是切实可行的方案。干勇对比了高压储氢、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几种不同储氢方式,认为固态储氢从体积储氢密度、安全性等因素考虑是具有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储存方式之一,有望成为储氢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固态储氢为氢源的“电电混动”(一是燃料电池提供的电;一是储能电池提供的电)氢能源汽车将成为新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的背景如何、有哪些发展途径?7月16日,在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彭苏萍与现场视频连线,解答相关问题、提供战略思路。

  “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来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矿藏资源消耗型向再生型转变;碳氢燃料的开发利用方式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彭苏萍说,我国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会一蹴而就,我国能源禀赋等现状的特殊性决定无可借鉴先例可循,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化发展道路。

  能源结构优化是长期减碳的根本。彭苏萍认为,氢能将是我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氢能与电能耦合将是解决“双碳”问题的重要选择。按照能源消费的四个大类(工业、交通、建筑和电力),氢能有不同的应用技术,未来潜力巨大。以交通领域为例,我国涉氢燃料电池车企数量持续增长,关键技术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快。众多央企、外企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关联产业,积极开展产业整合、并购等行动,上下游及关联产业竞争加剧。电力领域是目前除交通应用外发展最好的领域,燃料电池可在固定发电、备用电源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未来十到二十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彭苏萍表示。

  “‘双碳’目标约束下,如何实现减排和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进行绿色氢能与液态阳光甲醇?”7月16日,在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灿给出答案。

  李灿以《绿色氢能及液态阳光——交通及工业领域碳中和路径》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碳中和是为了人类未来,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能源及其相关领域未来努力的方向。实现碳中和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国家战略决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我国与发达国家竞争发展的新机遇。绿氢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

  李灿说的绿氢,是指由太阳能等无碳能源分解水制氢。由此合成的甲醇被称为太阳燃料或液态阳光甲醇。液态阳光甲醇的碳中和作用等效于生物质甲醇。“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我们研发了国际上性能最优的规模化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了高活性固溶体催化剂,成功实现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过程。”李灿介绍。

  据介绍,液态阳光甲醇优势明显:作为氢能载体,可解决氢能制备、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和成本问题;资源化转化二氧化碳,解决工业刚性排放二氧化碳,规模化生产液态阳光甲醇,兼顾经济发展,同时减缓我国液态燃料短缺局面;解决间歇性能源(风能、光伏)的规模化储能和调峰问题,规模化消纳可再生能源,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落实“双碳”目标,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看,交通领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液态阳光甲醇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绿色氢能及液态阳光甲醇可解决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这也是工业领域减碳的主要路径,可带动万亿级新兴产业。”李灿表示。

  在7月16日的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寒松,作了题为《氢储运技术及规模化应用》的报告。

  程寒松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储氢技术中,物理吸附因吸附能过低会造成无足够的吸附量,而化学吸附过强而不可逆。目前,我们遇到的挑战是:需要较强的物理吸附或者是较弱的化学吸附。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物理吸附材料。

  论坛上,程寒松还分享了他对氢阳能源液体有机储氢技术、液体有机储氢技术、氢的规模化安全高效运输等问题的看法,就我国与国外液体有机储氢技术进行了比较,对基于液体有机储氢技术的动车设计、氢能规模化应用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程寒松教授认为,利用液体有机储氢技术,可实现氢在常温常压下的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规模化储存和运输;液体有机储氢方式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完全匹配,可大幅降低氢能经济的成本,保障氢能技术使用的安全性;液体有机储氢技术在动力系统、大规模氢的储运和储能,以及工业用氢过程中,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7月16日,在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主论坛上,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副研究员杨燕梅,以《标准化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报告,并就我市氢能产业新标准化的制定提出了宝贵建议。

  杨燕梅表示,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氢安全、氢制备、氢储运、加氢站以及氢能应用。目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技术发展速度快,产品升级和更新速度快,也对氢能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的氢能标准数量虽多,但标准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不高,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某方面标准缺失,希望相关领域专家以后更多关注“标准”。

  围绕我市氢能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话题,杨燕梅就新标准化的制定提出了宝贵建议。她认为,我市应加快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和N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推动和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也希望相关专家和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到标准规则制定中。她建议,我市可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以企业产品和服务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