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座万亿城市的追赶之路,
氢能制备技术,制备成本氢能,氢能出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南京接续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十年砥砺奋进,“强富美高”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标识。
回望来时路,前进的每一步都值得书写;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唯奋斗方得始终。今起《南京观察》特开辟专栏,记录南京之变。
能级不断攀升,城市持续进位。过去十年,南京始终保持爬坡上升势头,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产业结构、城乡发展,均进入更高发展层次,在一次次突破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经济答卷”,一步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十年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306.5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355.32亿元,经济总量连跨九个千亿级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至2021年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104.2%,年均增长8.3%,年均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2012年,南京GDP居全国第十三位,比前三年前进了一位。2014年南京一下前进两位,居全国第十一位,这个位次南京保持了7年。2016年,南京GDP突破万亿元。在这7年,南京基本以全国前五的增速往前追赶,2020年经济总量终于实现进位,排名全国第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首次进入前十。
细察全国经济大市,过去十年排名前列的城市,进位突出的,就是深圳和南京。前者超越天津、苏州和广州,后者超越无锡、青岛和天津。
经济总量跻身前十,南京的“人均”更为喜人。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5695元,增加到2021年的174520元,年均增长7.1%,增速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由13575美元增加到27051美元,于2017年突破人均GDP2万美元的中等发达经济体门槛,当年南京的人均GDP全国排名第八。2021年,南京人均GDP前进到全国第四。
我国整体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人均GDP2万美元。
经济实力向上攀升,得益于工业压舱石底盘稳。南京工业偏重,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占工业比重过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前十年,南京重化工发展迅猛,扬巴、扬子乙烯、金陵石化原油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成为拉动工业的强大引擎。
2011年以来,技术密集型工业大量涌现。光缆、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研发生产活跃,南京进入工业化后期。十年来,南京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接近8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南京经济进位,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厥功至伟。2017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在南京软件谷,涉软从业人员超30万人。早晚通勤时间,周边地铁站蜂拥而出的年轻人潮,印证着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2012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944亿元,2021年达到7200亿元。目前,南京已形成1个5000亿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产业入选了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两年,南京加码扶持软件产业,市政府已先后印发打造万亿级软件、5000亿级智能电网行动计划。
2021年,以软件业为核心的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47.5%,可见南京服务业半壁江山来源于“智脑”。
技术密集型工业、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向经济舞台中央,背后是创新驱动正在成为城市前行的主要动能。南京丰饶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十年来,南京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R&D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由2012年的209.9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588.79亿元(预计),年均增长12.1%,占GDP比重由2.87%提升到2021年的3.6%左右。
2021年,南京正式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8位。如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8万家。2021年,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一半,高新技术产业的八个行业产值均实现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9.1%、122.5%、45.4%。
下一个十年,南京正全力打造“2+2+2+X”创新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着力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新赛道。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格局中,消费的发展尤具深意。
十年间,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3474.3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899.41亿元,增长到2倍多,位居全国第八,比2012年前进了三位,排在武汉和杭州之前,而这两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口都大于南京。2021年南京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8万元,超越“北上广”位列全国第一,南京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均消费超过8万元的城市。
十年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消费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
十年以来,你还记得换过多少次手机吗?南京消费跑得快,背后是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1年,南京全市在智能手机、家具类、汽车类的消费都有两位数增长,其中智能手机增长达到23.2%。
雨后春笋般的商业载体,见证了南京消费的高歌猛进。2012年,雨花台区迎来第一座城市综合体虹悦城,一时间人流爆满。当年南京3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只有18家,总计248万平方米,现在已经增加到104家、876.6万平方米。
在南京消费市场,新街口简直是王炸般的存在。新街口商圈始终是各种品牌进入南京市场的首选。是全国唯一一个有4家年营业额40亿元以上百货购物中心的商圈。这里商贸的集中度超过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年营业额超过700亿元,是全国商业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新街口核心区内现有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40余家,另有4000余家企业和金融机构。2021年,95家首店入驻新街口,占南京新进品牌首店的半数以上。以新街口商圈为核心,夫子庙商圈、河西商圈、百家湖商圈、仙林商圈、江北商圈等新型城市商圈为重点的现代商圈体系基本形成。
消费吸引力,首店集聚度是风向标,体现着消费市场的敏锐度和成熟度。2021年,南京引进品牌首店175家,引进数量位居全国第8位。2021年新引进首店中,不仅有大疆哈苏旗舰店、BOBBI BROWN旗舰店等两家全球旗舰店,还有14家全国首店、70家区域首店,高层级首店占比过半。
“又一座城市定了下来,8月,我们要去南京。”6月15日,被称为“长沙名片”的茶饮品牌茶颜悦色发文称,将在南京开设茶颜悦色江浙地区的首店,而先开的两家店,将分别选择在新街口IFCX和江宁景枫两家商场。当天,微博和朋友圈一片欢呼雀跃。
商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深刻改变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十年来,南京新型消费蓬勃发展,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传统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目前南京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5家。中国(南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入选全国十佳,成为江苏省唯一上榜城市,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累计313.76亿元。
发展消费,我国城市颇具雄心。全国主要城市纷纷瞄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吸引消费回流,提升城市在全球消费的吸聚带动力。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打造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扬州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南京消费下一站,就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外国人,吸引年轻人,南京先要形成几条摄动人心的、文化多元的特色街区。从河西夜未央到江北潮音乐节,南京消费潜力无限。
2012年南京城镇化率首次超过80%,达80.23%,全国排名第7。城镇化率达到80%,意味着城市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南京城镇化率继续攀升,2021年城镇化率达到86.9%,全省最高。省内有南京、无锡和苏州三地城镇化率超过80%。
过去十年,南京城乡巨变。2013年,南京全域撤县设区,进入“无县时代”。2018年,南京确立“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从“秦淮河时代”向“扬子江时代”迈进。
大江之北,只十年时间,已然沧海桑田。2015年,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江北新区肩负“三区一平台”的战略任务:即逐步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随后,这里一跃成为南京增长最快的板块。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南京全市比重达22.1%,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6000人。最前沿的产业、最领先的科技、最挑剔的资本,纷纷选择这里。集成电路产业,汇聚上下游企业超过600家,EDA(芯片设计软件)布局领跑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全产业链收入超1300亿元,融资估值10亿级的企业有30多家。2021年,江北新区逆势上扬,经济增速超过14%,领跑全省。6月22日,《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2)》发布,南京有4家企业上榜,3家来自江北新区。
溧水,南京南部片区的新兴增长极。过去,这里和南京的距离意味着城市与乡村、发展与落后。数年间,产业兴旺,新城崛起,溧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3%,高质量发展一举迈入全省区县第一方阵。创造性划定一二级产业发展保护区、行政审批速度在全国首创并率先实现“1120”、率先成立区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服务于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一项项创新,接连从这里诞生。
上个月,位于六合区的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基地和国轩新能源智能制造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其中,后者从开工到首条生产线个月。“感谢‘六合速度’,我们将把南京工厂打造成为行业标杆、示范基地。”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说。一度被认为是南京发展相对薄弱的六合区,在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从2019年的第71位前进到去年的第29位,两年前进42位。1—5月,六合区亿元以上项目110个,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速40.6%。
日前,我省对2021年推进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实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南京市和有关区、园区54次获得点名表扬。名单显示,南京各区都出现至少一次。踏上新征程,从主城到郊区,每个板块都血脉偾张,全力以赴。
南京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离不开城市轨道交通的助力。2021年,全市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建设投资达515亿元,同比增长11.4%,创历史新高。宁句城际、2号线西延投入运营,南京地铁线线公里,位列全国第六。
提升城市能级,就要做强郊区,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南京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成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正不断增强。6月14日,2022年度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召开。会上揭牌了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9市党政负责人围绕轨道交通体系、产业集群强链等签署合作协议和行动方案,在更高质量推动一体化上迈出新一步。
过去十年,这个位于长三角地区的跨省都市圈建设不断提速,从地缘相近到自发合作,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超4.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4.1%。在毗邻地区,产业互补、公交互通、学校共建等渐入佳境。去年底,宁句城际正式通车,从句容市中心出发,1小时内可抵达南京新街口,“轨道上的都市圈”一步步走向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南京接续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十年砥砺奋进, “强富美高”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标识。今起《南京观察》特开辟专栏,记录南京之变。过去十年,南京始终保持爬坡上升势头,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 ,还是产业结构、城乡发展,均进入更高发展层次,在一次次突破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经济答卷” ,一步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2014年南京一下前进两位,居全国第十一位,这个位次南京保持了7年。2021年南京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8万元,超越“北上广”位列全国第一,南京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均消费超过8万元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