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网

以绿色科技助推绿色发展-北京大兴打造氢能产业高地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编辑:中国氢能网

以绿色科技助推绿色发展-北京大兴打造氢能产业高地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皖能电力氢能,氢能电推,氢能核电龙头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关键举措。

  氢能被称为“双碳”目标下的“终极能源”,它具有重量轻、导热性好、储量丰富、可回收利用、环保等特点,作为清洁、零碳能源正蓄势待发。作为北京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阵地,大兴区抓住机遇,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率先布局氢能产业承接空间,建设“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推动北京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

  从北京城区南五环小白楼桥驶入大兴机场高速,一路南行约10公里,再向西行约2公里,便到了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

  进入展示厅,氢能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加氢站模型、氢燃料发动机、氢能自行车、氢能摩托车、氢能叉车……关于氢能的高科技产品,颇具“未来感”。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远期规划2平方公里,起步区占地20.8公顷。起步区的前身是老旧汽配厂,区里通过转型升级,将这里打造成为众多氢能企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示范区运营平台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介绍,目前已建成的是北区、南区一期二期,三期正在建设中。其中,北区入驻企业49家,南区已签约企业18家,初步形成了以央企国电投、上市企业亿华通、民企美锦能源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氢能产业集群。

  在南区,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工厂”格外引人注目。未来,身处大厦办公的技术研发人员,乘坐电梯,只需30秒就能抵达测试和生产车间。再乘电梯,又可以来到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洽谈合作。外观更独特、空间更集约、附加值更高的现代工业楼房,对整个区域产业集聚、人才引进、经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性。

  “与其他产业园区不同的是,这座‘摩天工厂’不仅设置办公区,还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了测试车间等空间。”园区建设方兴创氢之泉公司负责人王昆介绍,“大厦总高度45米,却只有7层。其中首层高度达到了7.9米,方便企业布设工业设备。二层及以上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办公、研发以及小试的需求。”

  对于寸土寸金的首都北京来说,“摩天工厂”可以称为一招妙棋。南区规划占地面积14.8公顷,产业空间30.4万平方米,而这座“摩天工厂”1.6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只占地1400平方米,仅比3个标准篮球场大一些。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企业就能享受到更低的用地成本。”王昆说,“对产业而言,更大的容纳空间,有利于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企业的集聚;对园区而言,服务对象更加集中,意味着工作效率更高。”

  “摩天工厂”顶层,视野极佳。远处,交织的路网、繁忙的物流基地都是应用场景;近处,一台台氢能大巴车、公交车、箱式货运车在加氢站进进出出,无不透露着氢能利用的活力和前景。

  位于示范区北区西南角的海珀尔加氢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加氢站,日加氢量可达4.8吨,能满足500余辆用氢车辆的加氢需求。

  “安静、无味、安全,是我一年来驾驶氢能源汽车的最大体验。”在加氢站,司机赵雪松说。赵雪松开的通勤大巴,往返于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之间,每天行程200多公里。而20公斤氢可以续航400公里,15分钟就能加满。

  氢能示范区能够在投运不久就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源自大兴区对氢能产业的深刻认识和全方位的政策扶持。

  被誉为“中国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在入驻园区前,一直在北京域内寻求可以承接燃料电池发动机试制与量产的产业化生产基地。2020年,清华大学的专家团队向亿华通推荐了正在规划中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

  双方一拍即合。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5.4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不到1年半就建成投用。亿华通从研发、生产、测试、应用相协同的角度,深度参与了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2020年,大兴区就将氢能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年12月,大兴区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印发了首个氢能专项支持政策《大兴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对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制造、平台搭建、应用推广、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2022年10月,又发布了《大兴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了未来三年产业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大兴氢能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2022年,公司正式落户氢能示范区。大兴区各级部门当年在招商阶段许诺的,如今都已成为现实。”对未来,亿华通全资子公司聚兴华通常务副总经理牟晓杰满怀期待。“给公司名字里加上‘聚兴’二字,就是希望更多高质量企业汇聚大兴、扎根大兴。企业的专业水准,加上大兴区的战略眼光、产业布局、优质服务,一定能让氢能成为大兴的一张新名片!”牟晓杰说。

  如今,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既有亿华通这样的系统级链主企业落地,又有完整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入驻。包括氢能发动机领域的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空压机、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氢气循环系统等“八大关键零部件”,“上下楼”就是“全产业链”,降低了企业沟通成本,提高了项目合作效率。示范区内还有一栋产业孵化器,初创企业可以享受精准投资、资源对接等多种专业服务。

  记者在聚兴华通车间看到,组装好的氢能发动机一字排开。聚兴华通工厂厂长鲍建鹏说:“装配完成的每一台发动机,都会到专门的测试区进行绝缘、气密等安全检测及多工况的性能检测。”

  除了企业专属测试区,示范区还建有公共测试平台,京津冀地区的氢能企业都可以来此享受专业、快速、便捷、高效的测试服务,促进产品迭代升级。

  目前示范区已与28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并与6家签订战略协议,建立实验基地。园区还协助14家企业成功申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企业等认证。孵化器的创新活力,成功吸引了一批氢能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企业与初创企业开展合作。

  大兴区在减量中谋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打造临空产业、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建设,为高端产业聚集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兴是北京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阵地,正在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我们推动产业大兴,就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产业强区,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后发优势,聚焦产业创新,加快构建有大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表示。

  外有政策扶持,内有产业生态,风生水起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新模式。

  示范区的研发团队,依托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产业资源,形成了以加氢示范站、氢能交流中心、科技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基金、企业联盟、专项政策、试验基地为服务支撑的“3+N”生态体系。

  为支持氢能企业科技创新,2020年10月,经北京市政府同意,大兴区代表北京市作为牵头城市,联合12个城市(区)组建申报“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打造绿色能源共同体。2021年8月,“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得批复,纳入首批国家示范城市群名单。

  “我们积极发挥核心技术攻坚主阵地作用,锚定空间、政策、生态持续发力,加快打造世界级氢能应用‘样板间’。”大兴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洋表示。

  与此同时,大兴区还协同天津、河北保定等城市共同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运输示范廊道,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740多辆。今年5月,1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运,大兴成为北京市首批运行区属氢能公交的区。

  “京津冀地缘相接,产业相融,具备共同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先天优势。大兴布局氢能产业,恰逢其时。”大兴区氢能工作专班副主任孙静说。

  目前示范区已经集聚了链主企业、科研机构、产业联盟、运力平台等各类主体,初步建立了主体多元、多方协同的氢能产业生态框架。未来,大兴将继续强化城市群成员合作和产业协同,在氢源保障、场景打造等方面加强联动;在车辆推广、高速路权等方面寻求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推动跨区域氢能示范线建设,实现“零排放”氢能运输,助力“双碳”战略创新。

  大兴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兴区将继续聚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互补优势,带动氢能全产业链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实现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全球化输出。与此同时既要精研政策,也要有突破政策的勇气,加速推进项目落地,形成“政策研究、项目落地、模式推广”体系化开放模式。